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民生 > 正文

津市:鲁炎山的驻村故事

发布时间:2023-01-31     来源: 红星网     作者:佚名    

  津市:鲁炎山的驻村故事

  ——七年驻村“长跑”舞活产业“农头”

  三新垸村位于常德市津市市最南端,曾经是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2016年,53岁的鲁炎山来到了药山镇三新垸村,从此与这个村子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七年。

  七年倾力帮扶,七年戮力攻坚。驻村队长鲁炎山和他的队员们立足“农村”,带领“农民”,围绕“农业”,抓住“农”字做活“产业”文章。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700元跃升至17800元,村级集体收入实现从0元到20万元的突破。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做客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在三新垸村村部的鲁炎山办公桌上,摆放着《精准扶贫面貌新》《乡村振兴惠万家》7本小册子。“这7本册子是我们从2016年到2022年驻村帮扶的历程,记录了驻村干部唤醒沉睡的‘三农’、舞活产业‘农头’的点点滴滴。”鲁炎山乐呵呵地说。

  001.jpg

  刚驻村时,不了解农村基层工作,更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说外行话、办外行事的尴尬时有发生。起初,村民们对鲁炎山的到来,并没抱太大希望。有的甚至认为,他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干不了多久。“但我始终坚定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做客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鲁炎山暗下决心。

  贫困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方式滞后、产业发展薄弱、村民经济收入低下、村级集体经济空白等诸多现实问题摆在面前。面对艰巨的任务,鲁炎山没有退缩,他带领工作队成员和村支两委一道,挨家挨户走访,摸清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以便细化脱贫措施,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

  为了更快融入,只要哪家有困难,他就主动帮忙;工作之余就走东家、转西家,仅仅两个多月就将各组各户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经过调研后,在一个小会议室里,驻村工作队员、村支两委干部、十几个村民代表,围绕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的艰巨任务,展开了热烈讨论,从白天到深夜。“鲁书记就是要大家各抒己见,查找贫困根源,分析村域优势,突破思维定式,更新思想观念,坚定兴农理念”。“以鲁书记为队长的驻村工作队的确是来干实事的。”渐渐地,村民们对他们有了信任与期待。

  “三新垸村的出路在哪里?在土地上做文章”

  七年前,三新垸村大都是“水稻+棉花”的传统农业,村里没有农业合作社、村级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仅靠几亩田地过日子,全村仅有2个蔬菜大棚。没有集体经济,更谈不上特色产业,三新垸村的出路在哪里?

  003.jpg

  通过反复走访调研,鲁炎山发现三新垸村有耕地8504亩,而且一马平川、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并不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三新垸村来说就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在广泛征求意见后,鲁炎山厘清了重点:在低洼田连片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高地势旱地整合发展优质柑橘、中草药种植,肥沃土地发展大棚水果和蔬菜种植,湖区水面发展淡水鱼养殖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田土的综合效益。

  产业兴旺,正是三新垸村脱贫致富的底色。村民宋仁美流转土地50亩种植冬瓜,注册成立祥惠家庭农场,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还带领周边的贫困户开展冬瓜种植,其中一个贫困户流转土地10亩,年收入也达到了3万元。此前,宋仁美还是建档立卡脱贫户。“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是扶贫工作队干部和村支两委伸出了援手”,宋仁美夫妻俩深有体会。

  2022年,村民高卫金的稻虾又卖出了好价钱。因爱人身患重疾,高卫金一家曾陷入困境。为帮助高卫金渡过难关,鲁炎山组织驻村工作队帮助他开展稻虾养殖、学习高效农业技术。现在,高卫金已经成为了养殖稻虾、操作无人机施肥、治虫的行家里手。在三新垸村,像高卫金这样的种养大户共有27户,稻虾养殖面积达到2500亩,总产量超过50万斤,年产值可达500多万元。

  “决不能让田地荒废,要让其成为致富的黄金地”

  为科学利用土地发展产业,鲁炎山还组织驻村工作队提取了1000分土壤样品送到农业部门鉴定,确定适合种植和养殖的产业。为发展前沿特色农产业,鲁炎山带领村干部西去张家界桑植县考察、东去岳阳君山参观、北上河南棠溪峡学习。

  004.jpg

  “一寸土地一寸金,决不能让土地荒废,要让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地。”鲁炎山说,从2016年发展村级淡水养殖产业,到2017年发展稻虾养殖合作社,再到2018年发展中草药、柑橘种植合作社,三新垸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在村域8504亩土地上,先后流转土地5300多亩发展规模农业,逐步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养殖+种植”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村域土地流转率超过63.1%。2022年,为契合农业生产,村级集体经济注资扩建生物有机肥厂,年产能力超过2万吨,产值达到1000万元。

  集民果业是三新垸村规模最大的合作社,2022年种植了600多亩中药材菊芋,产值达到130多万元。“我是看着菊芋种植、发芽、开花、长果的。”鲁队长见证了菊芋的丰收。“在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通过培育打造特色产业,找准了方向,找对了路子。”村支部书记深有体会。

  “这七年,我很充实,过得很幸福!”鲁炎山说,“这七年,我尽力激活村子的内生动力,找准切入点、拓展产业路,与村民共同建设美丽的三新垸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我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原文链接: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3/01/13/140927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