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在湖北的干部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04 来源: 天津先锋网 作者:佚名
董必武在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视党的干部教育,是党内的著名教育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在湖北的干部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社会革命,紧扣时代脉搏,为党和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创办新式学校,传播革命思想
董必武走上革命道路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是筹办私立武汉中学。他考虑到办学校是“最能唤醒群众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最能发挥知识分子的优势和长处,打算筹办一所新式学校,传播革命思想,培养新式革命人才。
1920年初,在董必武等人的精心筹措下,新式学堂的校址选择了湖北省教育会西北角的涵三宫街南面的一排旧房子。为了筹集学堂的开办费,董必武在数九寒天把身上穿的皮袍送到当铺,典当了20元钱交到了学校。他又主动提出,因为自己革命党的身份,在武汉目标太大,谢绝担任学校董事长,只担任语文教员。1964年,董必武重返武汉时回忆说:“当时我们办学校有个目的,对北洋军阀不满,有反抗军阀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意图,想在旧社会办点新事。”
这所私立武汉中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在授课内容上,董必武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具有人民性的诗词名篇作为教材,如反封建暴政的《苛政猛于虎》,反封建礼教的《孔雀东南飞》,反映朴素唯物主义的《论衡》,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离骚》,以及辛弃疾、秋瑾、徐锡麟的诗文,还有外国的文学作品如莫泊桑的小说、易卜生的话剧等。他邀请共产党的早期成员李汉俊、钱亦石、恽代英等人到校演讲,宣传革命思想,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使学生逐步提高政治认识和见解。为了勉励广大师生,他为学校立下了“朴诚勇毅”四字校训。董必武常给进步青年作报告,引导他们边读书边深入到工人中去了解工人的悲惨生活,还发动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在农村举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学革命道理等。这些革命活动为日后湖北的共产党组织开展工农运动做了教育启蒙的准备。
经过董必武等有进步思想的教职员的精心办学,武汉中学很快就成了武汉地区培育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和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1927年冬,鄂东黄麻起义总指挥部的领导人中就有潘忠汝、王志仁、汪奠川、王秀松、刘文尉5人毕业于武汉中学。后来的南昌起义、广东海陆丰起义、井冈山斗争等革命武装斗争,都有武汉中学的毕业生参加。
举办各类培训班,迎接革命高潮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为迎接革命高潮,董必武始终把培养革命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各类干部训练班如雨后春笋般遍及武汉三镇。
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后,国民革命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武汉。当时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普遍经济状况差,但他们有文化,容易接受新思想。董必武以中小学教员为主要招生对象,先后办了两期党义研究所,培训了约400名学员。1927年党义研究所第一期开学典礼上,董必武对办学宗旨作了说明:“本所之目的,是要打破什么教育神圣,教育万能。我们办教育,是要观察社会之需要和要求,即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是讲究什么高深的学理,去造成一个如何了不得的圣贤,而是要因社会之需要而教育,尤其是要把教育变成平民化、团体化、革命化的教育,去造成社会之需要和要求的工具。”
在董必武倡导下,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在武昌还举办了党务干部学校,专门轮训党务干部。学校的第一期于1926年12月开学,招生300人,以各县考试、考察合格的革命先进分子为招生对象。学习课程与党义研究所类似,开设政治和军事两大门类课程,所不同的是学员结业后会被分配到各县担任党务干部,或出任省农协特派员,到各县开展农民运动。学校的第二期在1927年5月10日开学,时逢蒋介石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学校根据董必武指示,动员一半学员参加了党员志愿兵团,和叶挺部队并肩作战,为保卫武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培养农运骨干,董必武还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名义举办了农民训练班。各县党部挑选年轻的农运积极分子400人到训练班集中培训。农民训练班即将开学时,军阀夏斗寅发动军事叛乱,训练班全体学员积极请缨上阵杀敌。经省党部批准,省农协把400名学员送到武汉中央军校进行军事训练,随时候命参加平叛战斗。汪精卫发动叛变后,训练班中途停办,大部分学员加入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参加了南昌起义。
在国民大革命中,董必武亲自主持或委派干部主持举办了党、政、农、工、学各界各种训练班,教育、培训了革命急需的各方面骨干力量数千人,为日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做了干部上的准备。
利用统一战线培养敌后抗战骨干
全面抗战爆发后,董必武利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机会,用合法名义开办训练班,培养、训练了一大批干部。湖北应城的汤池训练班、黄安的七里坪干部训练班、谷城的鄂北纺织训练所以及河南鸡公山训练班都是这一时期董必武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的典型代表。
汤池训练班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汤池训练班的学员既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深入农村,在实践中锻炼。训练班以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为榜样,以游击战争战略与战术为主要课程,还开设了《农村合作事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农民运动》《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等课程。训练班学员要定期深入农村帮农民生产劳动,组织动员农民参加抗战,接受实际工作锻炼,提高觉悟和能力。这些富有成效的培训为学员日后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很多学员成为日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的骨干。
汤池训练班培训出来的青年干部开展工作形式多样,卓有成效。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5月,4期汤池训练班共培训了300多名知识青年干部。培训结束后的学员以湖北省建设厅农村合作社指导员的名义被分配到湖北各个县。他们与当地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假期回乡的青年学生以及当地进步人士一起,通过演讲、演剧、教唱革命歌曲、出墙报、成立书刊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通过合作社贷款、救济贫苦农民、活跃农村经济来培养农村基层干部;举办多期农村保甲人员训练班及壮丁训练班,进行抗战形势的教育,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这批青年干部把各地农村的抗日救亡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很多干部都成为抗战期间鄂中地区以及鄂豫边地区抗日战争的骨干,为日后中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新四军第五师的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世纪风采》2022年第11期 余志强/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文链接:http://www.tjzzb.gov.cn/xfgs/202302/t20230224_952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 >>下一篇: 钱学森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