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操棱棱还自持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 南粤清风网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做一个一尘不染的人。”
珍惜节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节操与信念,是几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一
在中国历史上,“节操”是一个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概念。
金文的“节”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竹”字头,表明这个字的本义和竹子有关;下面是“即”,是表音的声符。《说文解字》中说:“节,竹约也。”节的造字本义为竹节。竹节对竹的缠束,使竹的生长不致因恣意而脱轨,在古人看来,这是某种关乎生活的启示:生命必须生长,而适时得宜的约束,给生命规范了正确的方向和形状。节于是便有了约束、节制之意。又因为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屈,因而常用来形容不屈的气节,故而节也被引申为气节之义。
《说文解字》解释“操”字为:“把持也。”操字本义是拿,握在手里,后引申出坚持、把持之意。“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君子要坚持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贪欲恶念的约束,在任何条件和处境下,都能笃守某种被誉为高尚纯正的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这就是节操。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看重气节和操守,把节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左传》里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韩愈写道“不畏义死,不荣幸生”,真正的君子,不惧怕为正义而死,不因侥幸存活而心喜。
二
近日开播的纪录片《中国》,曾用一整集的篇幅讲述了两汉时期收复西域的故事,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这段历史中涌现出的班超、苏武、陈汤等英雄豪杰,旌节可以磨秃,节操却不改变,是古往今来士人珍惜节操的榜样。其中有一个人,或许盛名不及他人,却是岳飞笔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原型,被后人认为“节过苏武”。此人便是东汉名将耿恭。
东汉初建,国力尚弱,远遁的匈奴重新挟持汉家战略要地西域。双方再次开始较量,耿恭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公元74年,耿恭担任司马,跟随窦固等人远征西域,立下赫赫战功,被任命为戊己校尉。次年2月,汉家大军撤回,只留下耿恭率领数百人驻守于车师后国的金蒲城。
北匈奴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大军刚离开一个月,数万北匈奴大军势如破竹,攻破了已经归附汉朝的车师后国。尽管耿恭手中只有数百兵士,但依然派出了三百名将士前去救援。无奈,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为保卫战略地位更重要的疏勒城,耿恭放弃了金蒲城,率部下移师疏勒城,随后被北匈奴围困。驻守兵卒总共不过数百人,面对的是匈奴数万骑兵,摆在耿恭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降,以求偷生;要么死,捍卫大汉声威。耿恭选择了后者。
残酷的攻城战开始了,匈奴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死伤无数,就是攻不下城来。他们于是变强攻为久围,切断了城外的水源,企图困死城中的汉军。
围城战术,被困之兵常因缺粮断水,最终弃城投降。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耿恭的守军,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金银财物,并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耿恭假装答应,不料拔出刀子,将敌人一击毙命。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随后,“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耿恭和仅存的将士们,守着一座孤城,顽强地抵御着匈奴大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战火中的疏勒城早已千疮百孔,但仍然坚强地屹立着。
公元76年,汉军出动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开始了对耿恭守军的救援远征。然而,长途跋涉,有敌军,有天险。正值冬季,大雪封山,继续救援的损失很可能会远远大于坚守疏勒的官兵人数。
此时,营中有一位耿恭的部属范羌,坚持救援。最后他带领两千名战士,翻越天险天山,前往疏勒城,营救耿恭余部。
范羌等人到达疏勒城时,正值深夜,城中耿恭部队,听到人喊马嘶,以为是匈奴又犯。也许,当时的耿恭及部下已做好了最后一战的准备,却忽闻城下熟悉的声音,范羌在远处高呼:“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
汉遣军迎校尉耳——七个字,何其感人。《后汉书》如此描述之后的场景:“开门,共相持涕泣。”
而经过近一年艰苦卓绝的坚守,疏勒城中原本数百名官兵此时仅余26人。第二天,耿恭与他的25名士兵踏上了返乡之程。从疏勒城返回玉门关有近两千里路,途中还有北匈奴一路追杀。天山北麓雪深丈余,这条路着实九死一生。耿恭所部回军至玉门关,仅剩13人。
虽然,这13人回到玉门关时形象是“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但13个身影,又是那么惊天动地、荡气回肠。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上疏为13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
《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今天,读范晔为耿恭作的传,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如何眼含热泪写下一字一句:“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三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从古至今,数不清的仁人志士虽未手持旌节,但是他们胸中自有“旌节”在。珍惜节操,使得他们遇事而不惑,临财而不苟,处公而不私,明危难而不避;也正是由于珍惜节操,他们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珍惜节操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结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珍惜节操、严于律己,彰显和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革命年代,为了救国救民复山河,革命者们抛头颅、洒热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的叶挺等人,都是坚持革命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共产党人在最困难的时期吃再多苦,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正是这种珍惜节操、保持廉洁的作风,终于赢得民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两袖清风来去”带领贫困群众防沙治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在新时代,有60多年深藏功名,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精彩人生的老英雄张富清,有以“樵夫”自许、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严守廉洁底线,从不利用权力地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的廖俊波……他们的高尚节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节操,就会像航船迷失了方向、随风摇摆。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珍惜自己的节操。面对诱惑与风浪,如果心中少了对节操的敬畏和珍惜,行事就会失去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这正是对珍惜节操的具体要求。
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牢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修身律己,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做一个一尘不染的人。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秉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惜节操、尽职责,方可不负初心、不负时代。
原文链接:http://www.gdjct.gd.gov.cn/shgc/81382.jhtml
- >>上一篇: 民主革命时期党章的“变”与“常”
- >>下一篇: 一元钱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