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警示案例 > 正文

同时在17家公司“上班”?揭开“时间管理大师”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3-12-03     来源: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来源 | 浦东检察

  


2022年底一家小型金融公司的报案让一个混迹上海滩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自2020年1月起一群堪称“时间管理大师”的“职业骗薪人”同时游走于不同的公司专门骗取底薪数百家被害企业掉入“骗薪杀猪盘”

  

  

  

  2023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这起职业骗薪系列案中的30余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承办检察官表示:“我们发现,职业骗薪行为已形成灰黑产业链,对人力资源市场造成恶劣影响,也对众多中小型企业造成冲击,必须予以严厉打击。目前,该系列案中其他涉案人员也在审查起诉中。”

  

  针对职业骗薪灰黑产业链的出现,浦东新区检察院制发了检察建议书,提醒企业们堵漏建制,维护好自身权益。

  

  

  

  带着“完美履历”入职

  他们却只拿底薪

  A公司是一家位于浦东新区的金融企业。2022年1月,出于自身业务考虑,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对外招募融资经理,要求具有相关从业经验,最好自带客户资源。招聘过程中,杨某亮眼的简历引起了人事的注意,面试时其不凡的谈吐更是给面试官留下极深印象:开豪车、戴名表、拎好包,高学历、好口才、拥有长期金融行业从业背景、手握大量优质高净值客户资源......总之,完美适配岗位需求。最吸引A公司的还是杨某许诺的“小目标”——将在1年内为公司融资2.1亿。

  

  入职后不久,杨某主动将自己手下8名“精兵强将”介绍到A公司面试入职,与杨某一样,他们都拥有“完美”的个人履历。

  

  

  由于杨某等人应聘的岗位并不要求员工“坐班”,因此即使在公司里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况且他们的工作日志总能按时上交。从工作日志来看,这些人不是在拜访客户就是在洽谈业务,看似工作满满当当、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试用期即将结束,杨某等人没有为公司带来任何实际的业绩,公司却每月为他们每个人支付底薪。

  

  入职时信誓旦旦的承诺与连续几个月零业绩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A公司还意外发现,这批员工里有人同时在其他公司上班。结合种种不寻常之处,公司报了警。公安机关调查期间,相继有多家公司因相同事由递交报案材料,警方发现这是一个涉及众多被害单位的有组织的团伙犯罪。

  

  

  

  “时间管理大师”

  游走在多家公司

  今年3月,浦东警方对以杨某等人为首的骗薪团伙实施了抓捕。

  

  由于该案犯罪形式新颖、涉案人员及被害单位众多、团伙作案和个人作案相交叉、涉案金额庞杂、取证难度大,案发后浦东新区检察院通过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第一时间提前介入,成立专案组,引导公安机关完善相关证据的收集、固定及梳理工作。

  

  

  经过严谨细致地梳理,厚沓沓的证据材料逐渐向检察官展现了案件的全貌。该团伙成员通过伪造应聘材料、虚构个人能力,同时间段内入职多家公司,并不打算也没有能力为公司创造任何业绩,只为混取底薪。最多的时候,有的成员能一个月内同时在17家公司“上班”,堪称“时间管理大师”。

  

  时间长了没有业绩,自然会引起公司怀疑,为了能延长在一家公司的任职时间,尽量多骗几个月底薪,骗薪团伙开始花钱请“演员”扮演所谓“高净值客户”,应对公司电话回访、参加公司活动、表达投资意向等。一名“群演”说:“他们(骗薪人)让我们穿得体面点,到了公司跟老板讲自己有很多房子,装作有闲钱想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样子,实际上我去那里就是为了赚点买菜钱。”这样的“高净值客户”自然不会真的跟公司签约。

  

  当骗薪套路屡试不爽后,骗薪者的胃口不断变大,甚至发展起下线。“骗薪圈”的“头部”总结出规模小、背调不严格的中小型金融公司名单,招募“圈内新人”一同入职,并从其获得的底薪中抽取提成。职业骗薪人“忙碌”在众多公司的“面试、入职、骗薪、离职”之间,并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职业骗薪团伙,受害的企业越来越多。

  

  

  “高净值客源”与“不需要缴纳社保”

  成为最完美的障眼法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案发后,某受害公司负责人回想起这些“员工”刚入职时就有异常之处:“正常入职员工都是催着公司缴纳社保,他们反而主动要求不用公司缴纳。”该公司当时虽然觉得奇怪,但未放在心上。彼时,公司更加看重的是这批新员工拥有的高净值客户资源以及他们对公司许下的承诺。被害企业大多为中小型金融企业,他们对入职者也没有进行详尽的背景调查。

  

  

  这批职业骗薪案陆续移送浦东新区检察院后,专案组根据在案证据,梳理出涉案团伙骗薪的组织性以及使用假客户、进行假投资、制作假记录的情况,证实了所谓“应聘”实则是套路行为且具有欺骗性;又通过进一步引导公安机关查证涉案人员入职的时间,证实了团伙成员同时在多家公司“入职”,完善了实施骗薪行为的时间轴。

  

  “骗薪犯罪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转和企业内部生态系统,检察机关会予以持续打击。对于本案中其余涉案人员,我们也在审查起诉中。”承办检察官之一的薛松表示:“通过与被害企业的接触,我们既为其遭受的冲击感到痛心与惋惜,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果能从法治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也许可以一定程度避免类似案件的频繁发生。”

  

  在案件起诉的同时,针对众多被害公司在人员招聘、人事管理及为入职者社保缴纳等方面的疏漏,浦东新区检察院向20余家被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其建立健全入职信息审查制度、强化企业内控完善员工管理、规范入职人员社保缴纳工作等,除此之外,检察官还建议:“可以加强行业沟通防范骗薪风险。比如在行业协会对出现类似异常的‘入职者’进行备案,提醒行业内的企业着重加以甄别和核实,防止职业骗薪者入职。”

  检察官提醒:

  为入职者缴纳社保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同时也能够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公司正在给入职者缴纳社保的情况,判断出入职者是否同时入职多家公司。本案中被害企业因为没有为“求职者”缴纳社保,无形中为犯罪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们建议企业在招聘时应尽可能做好背景调查,签好劳动合同,保证社保缴费。如果遇到行为异常的员工,及时报警、及时止损。

  

  而对于此类严重扰乱营商环境、挤占正常求职者就业资源的骗薪犯罪,检察机关势必将持续严厉打击,并努力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遏制此类职业骗薪行为的进一步蔓延,共同为大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3VD-r_LklH9cA__XF2xhw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