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人事 > 正文

“院士天团”上新,重庆何以聚才?

发布时间:2023-12-09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科学家才是这个时代最该追的“星”。

  重庆又新晋两颗闪耀的“明星”。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重庆大学刘汉龙、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日前,市委书记袁家军在看望重庆市新当选的两院院士时指出,希望各位院士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建好用好大平台、大学科、大装置,更好聚才引才育才,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立新功、创佳绩。

  一座城市的院士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科研能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质量。院士“天团”为重庆带来了什么?重庆的科研“群星”如何才能更加闪耀?

   

  院士称号作为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事实上,院士的“星光”,一直都抛洒在重庆这片富有创造力的土地上。

  回望过去,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在重庆成长起来,成为后人敬仰的一座座高峰。仅重庆南开中学,建校以来就走出了33位两院院士和多位著名社会科学学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朱光亚、著名科学家邹承鲁院士等都曾在重庆学习生活。

  盘点近期重庆的院士身影,各种场景下爆表的“院士浓度”也彰显出这座城市发展的活力。

  12月2日,在2023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潘复生共同为唱好“双城记”献计;11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王树新出席在渝举行的第二十届国际制造会议,探讨制造业未来之路;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到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调研,了解相关科研成果进展及应用情况……

  近日,新入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吴玉章让重庆本土的科研“天团”更加强大。刘汉龙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推动了我国以及重庆市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曾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吴玉章从事免疫学研究40年,创立抗原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CTL新亚群研究领域,在Natur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著300余篇,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球学者库顶尖科学家榜单。

  与此同时,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畔,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姜澜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功能与智能材料研究院院长、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让人看见重庆科研战线的强劲“外援”。

  据重庆市院士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黄迪介绍,今年两院院士增选后,重庆在渝院士在土木工程、医疗领域的领军优势更加凸显,并形成了持续涌现突出人才的良好生态。

  另一方面,重庆也拿出了“超常规引育人才”的诚意,向“高精尖缺”人才抛出橄榄枝,面向全国柔性招引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团队,着力搭建全面均衡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重庆已建成院士工作站38个,并于今年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联络处。

  但客观来看,重庆在院士数量、科研领域的均衡性等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道路上,重庆期待更多成果、更大作为。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一位院士不仅仅是学者,往往还代表着一个大团队、大平台,其强大的资源携带能力,对城市科研水平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系统功能。

  那么,院士为重庆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科研一线的尖端突破,科研领域的重庆辨识度不断刷新。院士作为“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端”的一群人,严苛的遴选条件已经证明他们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而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他们仍在不断制造新的可能。

  比如被誉为“世界桥梁工程师”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回国后设计的第一座桥梁,就是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他还将设计公司的国内总部设在重庆,为重庆主持设计了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等10余座跨江大桥,带动重庆本土设计单位在桥梁设计、建设工艺上持续突破,创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路轨道两用桥、“世界第一拱桥”、世界最大跨度的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等多项世界纪录。

  重庆“桥都”的美名中,便有他不可或缺的功劳,邓文中院士也于2008年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荣誉市民”称号。

  带来了人才梯队的“群星效应”,重庆高端人才星光熠熠。院士有如科研界的“巨星”,令行业内科技工作者崇拜,自带“吸粉”体质,是地方招引人才的“金字招牌”。

  以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为例,实验室以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为核心任务,聚焦原始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基础理论突破,截至今年11月已引入由卞修武、段树民、赵宇亮、董晨等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入驻并开展工作,到位各类科研人员14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3名、博士34名、硕士74名,建成了一支医疗领域的“尖刀队伍”。

  新质生产力的落地转化,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强劲动能。新质生产力更加依赖科技创新驱动,而一个院士团队往往天然形成了科研攻关、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的资源聚集和创新优势,如能实现系统性开发利用,将对地方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动能。

  重庆正在提速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022年4月,由中国工程院李克强院士领衔的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便正式落户重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坚突破并推动产业化落地,助力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立足科学城,拓展到重庆及成渝地区,再一步步形成全国统一的云控基础平台,让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全面落地,这是我们的目标。”李克强院士这样说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重庆把人才强市作为首位战略来抓,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那么,重庆如何进一步扩大重庆人才“聚宝盆”,让高端人才的“星空”更闪耀?

  做好院士等高端人才配套服务,更好发挥出“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为院士专家做好服务保障,提供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

  院士是当今城市发展竞争中不可多得的“王牌”,抓到就要用好。针对院士等高水平人才,应做到“一人一策”,积极为其匹配科研所需的资源,解决好在渝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协同科研、教育、企业等多方渠道搭建高水平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外来人才团队与本土科研团队的交流协作,充分发挥其带动功能。

  超常规引育人才,让“高精尖缺”人才“近悦远来”。《重庆瞭望》此前发表的《重庆的“人才方法论”》一文中提到,重庆要树立超常规的创新思维,实施超常规的“硬核”举措,落实超常规的高效制度,拿出“赛马比拼”的干劲,交出重庆人才工作的又一份“高分报表”。

  结合“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所需,应当精准对接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优化引进全职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同时创新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聘用机制、创新的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搭建更多开放引才的平台载体。

  “比如我们一直和在外地工作的重庆籍院士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打好‘感情牌’,吸引更多院士团队为家乡发展献智出力。”黄迪说道。

  在“追星”中厚植科技土壤,营造全民创新氛围。头顶的星光,照耀着无数追梦人脚下的路。院士作为科学家的标杆、公众的榜样,同样应该积极发挥引领社会风尚,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重要功能,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适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科普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为科技创新培植沃土。

  比如在今年举行的“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走进重庆系列活动中,胡海岩、季维智、冯小明、卞修武、王松灵等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来到实验室、中小学、高校,为大众带来一场场生动的科普课,现场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将科学的种子播种在更多人的心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星光下的重庆定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领域开拓更璀璨的星空、取得更闪耀的硕果。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40481.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