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敏 让土著鱼“重现”程海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1997年,家住永胜县程海边的苏学敏退役后,凭着在部队学到的修车技能,回老家开办了永胜县创意工贸有限公司,从事汽车修理和建筑等业务,几年下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程海土著鱼类的逐渐消失,让苏学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3年开始,苏学敏逐渐将公司业务转向程海土著鱼类的保护。经过20年的摸索,公司成功保住5种程海土著鱼种质资源。目前,大眼圆吻鲴和程海鲤两种土著鱼已实现批量人工繁育。
保护土著鱼的缘由
“那时候,程海里的土著鱼类已经很少,但还没有禁捕。父亲为了保护程海土著鱼类,从周边村民手里高价买到鱼种进行繁育。由于没有经验,买来的鱼种大量死亡,损失惨重。”苏学敏的儿子芮亚明回忆刚开始开展土著鱼繁育时的困境。当年,为了购买鱼种,苏学敏投入100多万元,但最终只养活2000多尾。然而,正是这2000多尾鱼种,让程海部分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得到延续。
“我们都很怀念这些鱼,我从小就吃着程海鱼长大,父亲以前就是打鱼的。”苏学敏说,作为在程海边长大的一代人,一种使命感促使他必须去为土著鱼的保护做些努力。
在苏学敏的内心深处,对程海土著鱼还有另外一个情结。9岁时,因为出水痘,多天没有进食的苏学敏身体严重脱水。为帮助儿子打开胃口,苏学敏的父亲打捞了几条程海白鱼,熬成鱼汤给他喝下。之后,他才慢慢开始进食并恢复健康。“程海白鱼救过我的命,我也要救白鱼的命。”苏学敏在心底立下誓言。
驯化繁育成效显著
为了更好地保护程海土著鱼类,2003年,苏学敏在程海边建成繁育基地,从鱼种收购到驯化养殖,再到人工繁育,全过程研究土著鱼。“刚开始,我们只有两个繁育池,后来逐渐扩展到40多个。”苏学敏说。
据了解,公司刚开始收购鱼种时,还有7种土著鱼,但在繁育过程中,因缺乏对土著鱼类生长习性的认识,有两种原本就稀少的土著鱼,在一次气压变化的过程中跳到池子外面,不久后便死亡,自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为了提高程海土著鱼类的保护和繁育成效,苏学敏带领公司团队与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云南省渔业研究院开展合作。逐渐地,公司土著鱼的驯化繁育之路才有了起色。
如今,除了大眼圆吻鲴和程海鲤两种土著鱼的繁育外,公司还成功保住了程海白鱼、中华倒刺鲃和宽鳍鱲3种土著鱼,每年可生产鱼苗800多万尾。其中,程海白鱼鱼种已从最初的100多尾发展到1.2万尾。此外,公司还在所承包的崀峨水库开展大眼圆吻鲴等鱼种的市场化培育,年产量达40多吨。2022年,丽江市杨君兴专家工作站在基地挂牌。今年初,公司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成为省级水产原种场。
20年来,公司虽在土著鱼驯化和繁育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获得“程海土著鱼人工繁殖方法”“程海中华倒刺鲃人工繁育方法”等3项发明专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鱼的生长情况复杂,尤其是土著鱼的生长与天气、气压等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基本每年都会遇到因气候变化导致鱼苗批量死亡的情况。”芮亚明说,为此,公司专门制定一年四季每天两班倒的夜间巡查制度。
致力生态系统恢复
除了驯化繁育土著鱼,公司还在基地同步开展鱼生态环境系统研究,致力于程海生态系统恢复。
“这是我们开展的水生态微型试验系统,里面的这种海藻叫苦草,目前在程海已经灭绝,这是我们用从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获得的种子培育出来的,希望有一天能让程海再现海藻。”苏学敏说,“驯化繁育土著鱼并实现放流,需要以良好的程海水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而水草作为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培育非常重要。水草不仅是鱼类食物的重要来源,还是鱼产卵的‘巢穴’,并能吸收鱼的粪便等,对水体能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
截至目前,由公司培育的土著鱼苗已通过政府采购进行增殖放流、慈善机构公益采购放流和公司公益性增殖放流等,累计放流500多万尾。而随着程海水体的补充和土著鱼的放流,加上水草的培育和推广,将助力程海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目前,这些都只是人工干预手段,希望有一天程海能实现自我生态净化。”苏学敏说。如今,公司正在探索以程海土著鱼驯化繁育为基础的程海文旅发展模式。
本刊记者 谭宗慧通讯员 刘刚 王艺颖 张永康/文图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3/10/25/4302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王白娟 研发全球首例山地采茶机器人
- >>下一篇: 发展“云菌”要迈过两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