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安做优“五要素”全力升级人才政策
发布时间:2024-02-06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贵阳贵安聚焦“户、房、岗、钱、卡”五要素,持续升级人才服务政策,助力人才在筑汇聚、乐业、安居。
优化岗位供给,提升人才成就感。稳定和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招考(招募)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增大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岗位比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扩大“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挖掘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公共岗位5330个。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推动专项行动向二级院系领导班子延伸,定期举办中小型专场招聘会。组织行业部门积极征集在筑央企、省属和市属国企、规上企业以及市管企事业单位需求,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9.18万个。优化升级贵阳人才网、“筑人才”APP,在线及时更新高校专业设置情况,结合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情况,在线及时更新高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精准匹配,向全省74所高校分专业推送岗位198.93万次,提供的岗位中,月薪3000—5000元占87.74%。
优化落户政策,提升人才归宿感。围绕人才落户需求,实行落户政策最宽松、落户流程最方便、落户时限最快捷“三最”户籍政策,依托线下户籍窗口服务机制和线上贵州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开通62项高频户籍业务“全程网办”,全面实行落户、居住证办理7×24小时窗口服务,并运用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搭建咨询平台面对面解答、开展直播间访谈等措施,深入高校详细解答“三最”户籍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户籍、居住证、身份证等办理指导和上门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落户事项“网上办”“现场办”“随时办”。2023年,开展高校宣讲300余场,累计为11488名高校毕业生办理落户。
优化经费补贴,提升人才获得感。通过黔籍人才库设立“贵阳贵安青年人才储备池”,明确人才(团队)带项目、技术、资金到贵阳贵安创办企业的,给予最高500万元科研经费、项目启动经费支持,3年内免费提供最多5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对新获批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给予20万—80万元补贴。组织举办“筑创荟”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代评”,对大学生团队在贵阳贵安落地转化获奖项目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创业资金扶持;引导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类孵化机构吸纳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经认定后,给予一次性5000元创业补贴,每月500元场地租赁费用补贴,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优化住房保障,提升人才幸福感。加强市区纵向联动,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协调发改、财政、自规等单位,整合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线上线下收集青年人才多样化生活配套需求,围绕产业园区、机场、重点企业等住房需求较大区域和群体,在城市地铁沿线和核心区域通过新建、存量改造的方式增加就近配套,分类打造人才小镇5个、高级人才公寓120套、青年人才公寓2.25万套、“筑梦驿站”4个。加强人社、住建、财政部门间联动,整合人才公寓补贴、人才保障房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为3年内毕业的大学生提供2400—14400元/人的租房补贴。目前,已筹建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63个,共计21097套,云岩区金钟馨苑、观山湖区翡翠天骄等项目投入运营近半年出租率已达100%。
优化人才卡,提升人才荣誉感。完善“人才卡”服务功能,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新增发放产业人才卡、青年人才卡,分类分层次提供保障,三类人才卡政策服务向下共享。在保障内容上,将人才所持有的卡与能够享受到的政策进行逐一对应,完善人才子女入学、探亲休假、医疗健康、出行旅游等有关政策措施,通过省市县联动、共享服务资源、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不断扩充人才卡的服务内容。在保障方式上,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区分,提供差异化、梯度化的保障措施。在保障时限上,简化申报流程,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增强人才获得感、满意度。2023年,受理人才服务事项6000余件,发放青年卡13.3万人,为1526名高层次人才办理人才服务绿卡,办理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1500余件。
信息来源:贵阳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贵阳市委组织部
二审:鲍海
三审:胡波
编辑:王悦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rcgz/rcfz/20240201/20240201_54505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遵义市红花岗区:“三雁齐飞”打牢乡村振兴人才根基
- >>下一篇: 毕节市:“三引三创”打造人才骨干培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