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制文化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发布时间:2024-03-30     来源: 上海基层党建网     作者:佚名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和合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美好的社会理想,在中华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一系列和平实践、和平思想的灵魂

  

    ◇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顺应时代潮流,可以激发各国人民共鸣,赢得世道人心,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贡献中国智慧

  

    ◇纵观历史,多样性、差异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都应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和精华,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之一,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对这一重大论断,必须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在古今贯通、中外联系中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和平性的形成源于中华文明独特的历史、思想、文化传统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注重敦亲睦邻,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之所以如此,与中华文明独特的历史、思想、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和平实践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夯实了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

  

    历史上,中国曾长期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对外交往中,既没有殖民、侵略他国,也没有杀戮、奴役他国人民,秉持和传播的是和平理念等灿烂文化,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

  

    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互利合作和文明交流。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洋航海,到访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没有占领一寸土地,而是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

  

    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和平思想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绘就了精神底色。在绵长悠远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大量具有独创性、思辨性、启示性的和平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行动指引。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提出并倡导“和而不同”“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兼爱非攻”“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睦邻友邦”“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思想。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核心思想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止战。

  

    这些深刻厚重的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与热爱。

  

    和合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注入了文明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和合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美好的社会理想,在中华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一系列和平实践、和平思想的灵魂。

  

    例如,将“和”作为客观规律,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乃生,不和不生”“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太和所谓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观点;

  

    将“和”作为处理民族、国家内外关系的大道,提出“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事惟和,可以克捷”等观点;

  

    将“和”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观点;

  

    将“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标准,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均无贫,和无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先人而后己”等观点。

  

    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具有固本开新、济世安人的积极作用。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凸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华文明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特质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明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发展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其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5000多年来,对和平的愿望始终一脉相承,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要接续和展现中华民族特质,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就必须把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摆在突出位置。

  

    有助于营造和维护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曾惨遭侵略,饱受战火摧残,对战争带来的伤痛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靠人民勤劳、维护和平,而非军事扩张、殖民掠夺,逐步从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苦尽甘来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深知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致力于营造和维护万国咸宁的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有助于深化各国对我国维护和平决心的认识,消除彼此误解、增进彼此互信,推动其他民族与中华民族一道成为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可以激发各国人民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虽然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战争从未远离,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凸显。要和平还是战争,要合作还是对抗,成为人类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此,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尽管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在前进道路上,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顺应时代潮流,可以激发各国人民共鸣,赢得世道人心,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贡献中国智慧。

  

    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始终不渝地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亲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023年3月,他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

  

    纵观历史,多样性、差异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由此产生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明都应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和精华,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做到“交而通”。

  

    坚持文明平等相处,尊重各国的道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各有长短,都是人类创造的具有独特性的成果,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利。在交流互鉴与碰撞交融中,面对与自己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既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也不能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更不能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强行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企图用单一文明、单一发展道路裁剪世界、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要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尊重每个国家的文明传统、国情差异和道路选择、探索实践,不能把自己的文明、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能强加于人。

  

    倡导文明和合共生,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但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不断冲击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文明冲突等谬论甚嚣尘上。面对困难挑战,各国应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合共生,共同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舟共济、和以应变,通过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断完善全球治理,在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中寻找平衡点、公约数,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以对话协商、政治谈判等和平方式凝聚共识、化解分歧、促进安全。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以多边主义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

  

    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附和、退让以求苟安,而是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保持自身个性前提下的“和而不同”。中国自古就总结了“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上不玩兵,下不废武”“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威武不能屈”等观点,强调为了实现和维护和平,绝不能放松和放弃必要的斗争。这就是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以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的。中国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但也绝不会对别人的欺侮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文明和,则世界安。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的重大论断,深入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shzhdj.sh.cn/djWeb/djweb/web/djweb/newestindex/newinfo.action?articleid=ff8080818e710cd4018e78564a151bb1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