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引育用”三向发力 写好乡村人才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8-21 来源: 安徽先锋网 作者:佚名
专稿:近年来,宣城市宁国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把人才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广开门路“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千方百计“留”人才,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围绕“引得来”,广开门路“引”人才,助力乡土人才“落地生根”。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摸清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建立完善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机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采取三支一扶、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方式公开招考。坚持多元化选育村干部,通过严格标准选、拓宽渠道挑、党员群众推等办法,把政治强、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优秀人才识别出来、选拔出来、培养起来,着眼为村级班子储备人才,按照“把农村优秀人才引回家乡创业、把返乡创业优秀人才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的思路,回引培养一批农村优秀人才。打破身份、地域、职业界限,灵活采用“两回一选”等方式,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鼓励各乡镇(街道)根据实际,探索跨村任职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人选,破解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同时注重从乡村振兴、防汛救灾、文明创建等重大任务一线表现突出的人员中物色村干部人选,不断扩宽村干部来源渠道。
围绕“育得出”,多措并举“育”人才,助力乡土人才“破土发芽”。创建“科技小院”人才平台,成立“安徽宁国山核桃科技小院”和“安徽宁国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首批安徽农业大学10名优秀硕博研究生正式入院工作,打造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助推农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的有效抓手,通过集中辅导、研讨交流等形式,不断强化学习培训。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聚焦补齐村干部能力短板,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全市组织开展优秀村干部培训课程及教学素材征集工作,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并按照分层分类、因需施策的原则,组织开展“菜单式”培训,市级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纳入干部教育主体班次,乡镇(街道)则依托基层党校对村“两委”普通干部进行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置课程,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线上线下培训40期,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并选送14人参加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加快打造高素质农业生产领军队伍。提档升级8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水平,聘请1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加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讲师团,每年组织周边农户开展培训观摩4次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农时农事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40余期,举办“田间课堂”24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群众2万人次。规范遴选、精准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820户,推行164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制度,每位农技人员包保服务5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5户普通农户,通过下田、进户、入社、到场等方式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巩固完善“专家组(工作室)+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每年组织不少于20人的各类人才到基层服务。充分发挥农技推广APP、农业信息发布平台作用,为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主体开展技术指导提供专业支持。
围绕“用得好”,千方百计“留”人才,助力乡土人才“开花结果”。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的四位一体激励关爱“硬举措”,不断提升村干部职业荣誉感,促进村干部进一步担当作为。严格按照“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的原则,从符合条件的后备力量中选拔村干部,构建“优秀人才—村级后备力量—村干部—村‘两委’正职”递进培养链条。同时,创新设立村干部困难救助基金,切实构建系统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原有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和从村“两委”正职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渠道同时,探索开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街道)党(工)委委员和面向优秀村(社区)“两委”干部定向招考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工作,不断扩宽村干部上升渠道。创新农村实用人才选育管用机制,组建选拔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调研组、征求意见组、专家评审组,规范推荐程序,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质量。加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力度,推荐2人当选安徽省“皖美新农人”、17人当选宣城市“十杰百优”乡土人才、7人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3人荣获“宁国市优秀人才贡献奖”称号,选送2人参加安徽省高素质农民技能大赛,优化农民职称评选工作,推选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的“农把式”“土专家”“田秀才”63人参加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极大地激发了乡土人才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原文链接:https://www.ahxf.gov.cn/Home/Content/1167810?ClassId=6175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龙山县:“六共”举措提升人才区域协作质效
- >>下一篇: 霍邱县:打好组合拳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