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一路行——向代表学习之十一
发布时间:2024-08-28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风雨沧桑一路行
——向代表学习之十一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这几句风雨沧桑、看透红尘的话,是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开篇语,鄂温克族历史上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的话。
鄂温克族和前两篇文章所介绍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古来被称为“索伦三部”,是我国的三小民族,人口都不多。他们居住区域相互交织,生活习惯大体相同,都在黑龙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中世代渔猎。鄂温克族人大代表、鄂温克自治旗旗长敖慧然说,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相当于“堂兄弟关系”,与达斡尔族相当于“表兄弟关系”。他们家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他的祖父、父亲和他本人是鄂温克族,他的奶奶、妈妈和妻子都来自达斡尔族。
如今鄂温克族共有6万多人,其中3.5万人在国内,另有3万多人在俄罗斯。在国内的这些人当中,有1.2万人生活在鄂温克自治县,其他人生活在周边旗县,像根河、鄂伦春、牙克石都有鄂温克民族自治苏木乡。他们内部也有不同的部落,主要有梭伦、通古斯温克、敖鲁古雅等。迟子建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采访的就是生活在根河一带的敖鲁古雅部。同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一样,鄂温克族也先后经历了下山定居、弃猎从牧的过程。所不同的是,那两个民族自治旗除了牧业之外,还有发达的农业。鄂温克自治旗没有农业,却有发达的矿业。
鄂温克自治旗占据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精华地段,地势开阔,水草丰美。近2000万亩的草场上,牧群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自由徜徉。最多的还是羊,全旗有羊90多万只,都在青草碧水间生长,肉质非常好。其次是牛,有20多万头,以前奶牛多,后来各大乳企都采用了自养模式,不再收集牧户散养的牛奶,牧民们便以养肉牛为主。马也是这里常见的,时而静静地低头吃草,时而潇洒地纵蹄奔腾。不管跑多远,他们都不会迷路。全旗养马四五万匹,一是用来骑乘,二是用来肉食。
放牧方式是半游牧半圈养。夏天逐水草而居,一个地方吃草半月二十天,再换另外一个地方。只不过牧民不再居住蒙古包,更新换代了,住移动篷车——像集装箱那样的移动货车,里边日常家当都有,下面安着轮子,到哪里都能住。到了冬天,牧群就回到定居点圈养舍饲,牲畜舒服,人也舒服。定居点是牧民的后方基地,平常老人孩子都在那里,有学校幼儿园,有超市,也有卫生站,实际上就是牧民村。
田园牧歌的背后,也有烦恼,比如饲草供需的矛盾一直解决不好。漫长的冬季,圈里的牲口要消耗大量的饲草,这就需要入冬前储备起来。光靠自家的草养自家的牲口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牧区有草料市场,就像农区有粮食市场一样,市场调剂是大事。国家为了维持粮食价格的稳定,都有最低收购价,但是牧草市场却没有。风调雨顺的年份,牧草丰收,打了那么多草卖不出去,发霉变质,价格下跌,人们就不再打草。来年遭遇白灾(雪大)和黑灾(无雪),牧草紧张,储备不足,就得大量宰杀牲畜,贱卖牛羊肉,甚至影响繁育,损失很大。敖慧然认为,国家也应该制定为牧草托底的收购政策,增加牧业抗风险的能力,他准备提这个建议。
鄂温克自治旗的经济实力较强,GDP达183亿元,财政收入14亿元,位居呼伦贝尔市各旗县第三名。经济支柱是煤电。它有两个大煤矿,一个是伊敏露天煤矿,年产3500万吨,纳税31亿元。还有坑口发电,每年190多亿度。另一个是大雁煤矿,年产1000万吨,纳税8亿元。鄂温克自治旗煤电产量分别占呼伦贝尔市46%和60%。虽然如此,发展、民生、化债等方面的压力依然很大,负重奋进吧!
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鄂温克族从渔猎转为农牧,又从农牧发展工矿,这恐怕是享年101岁的玛丽亚·索老酋长无论如何想不到的。虽然她看老了雨,看老了雪,但是她没有看老身边的社会。古老的鄂温克啊,虽然风雨沧桑,但却历久弥新,一路健行!
原文链接:http://www.nm.jcy.gov.cn/jcwh/202403/t20240311_634129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牛人牛事——向代表学习之十二
- >>下一篇: 与检察人看电影《第二十条》之“三个规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