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雪域三十载 同心筑梦谱新篇——干部人才援藏三十周年综述
发布时间:2024-09-04 来源: 安徽先锋网 作者:佚名
对口援藏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在西藏的发展轨迹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丰碑。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干部人才援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对口援藏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援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珠峰巍峨,雅江壮丽,见证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奋斗的身影。30年来,已有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跨越千山万水、奔赴雪域高原,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
“北京路”“浙江路”“山东路”“南粤大道”……行走在西藏各地市,常见以援藏省市命名的道路,这是各地倾情援藏的见证。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方针,正式拉开对口援藏的帷幕。此后对口援藏工作持续完善发展,源源不断的援藏干部人才踏上高原,扎根西藏、建功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创了对口援藏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就援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雪域高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期间亲切接见了援藏干部人才代表,提出并深刻诠释了援藏精神,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科学指引下,以干部人才援藏为龙头,经济、科技、智力、就业、“组团式”援藏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援藏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数量逐批增加,从第一批622名逐步增加到第十批2117名;选派结构持续优化,从主要选派党政干部发展为选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相结合,人员性别、学历、年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选派方式灵活多样,逐步形成了三年援藏和短期援藏、计划内援藏和计划外援藏等方式相结合的选派格局。
2015年以来,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应运而生,从“单兵作战”向“组团作战”转变,援藏省市的医生、教师组成一个团队,集中对口支援一所医院或学校,促进受援医院和学校整体提升。
2019年,“小组团”援藏纳入干部人才援藏总体布局。“小组团”援藏“短平快”,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支援,帮助西藏重点发展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在阿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陕西省援藏工作队将农业技术源源不断送上高原,攻克了20多种蔬菜水果高海拔地区种植难题,雪域高原也实现了“蔬果飘香”。
一人援藏,各方支援。
“我们背后有国家的支持、医院的支持,很荣幸我们为祖国的边疆和首都架起一座桥梁。”曾参与“组团式”援藏、获评2024年“最美医生”的侯新琳感慨。
干部人才援藏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从中央到对口援藏省市、部委、企业,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到各受援单位都高度重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推进干部人才援藏的强大合力。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援藏干部人才,在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鼓舞下,全身心投入援藏事业,用实绩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新篇。
心手相牵绘就高原巨变
拉萨河北岸,拉萨市达孜区朗热酒村项目正火热施工。这是江苏援藏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将拉动与青稞酒相关的种植、投资、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建成后可带动就业1000余人,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心手相牵,众行致远。
30年来,援藏干部人才主动融入西藏工作整体布局,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助力西藏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走进日喀则市白朗县,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挺立在广阔田野。山东省援藏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干,把白朗县打造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在自治区叫响。
得益于上海援藏干部葛永铭积极对接、牵头策划实施多个“旅游+”产业赋能项目,2023年度日喀则市游客人数首次突破千万,旅游收入首次突破58亿元,旅游产业增速位列西藏自治区第一,创造历史新高。
来自安徽的专业技术人才王天柱,援藏地是海拔4380米的错那市,2年时间里,他的脚步走遍9乡1镇,拓出一条发展路子。看着莓茶和食用菌产业落地开花,当地干部群众高兴地说:“你们援藏援到了我们心坎里!”
援藏干部人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西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园区、景区项目为载体,推动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进全国各地企业1140余家,促进了西藏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落实计划内投资482.09亿元、计划外投资188.01亿元,实施各类援藏项目9500余个。
援藏干部人才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硬任务,最大限度撬动后方资源优势,推动支援省市284个县区与西藏332个县区或乡镇结对帮扶,助力西藏彻底摆脱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迈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他们在产业帮扶、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中持续贡献援藏智慧和力量。
一个个重点招商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产业项目次第开花,一座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援藏干部人才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加速前进。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十多年前,海拔4000多米的南木林县“风吹石头跑,地里不长草”。如今,曾经的高原荒滩变身绿洲,一到夏季便绿意盎然。多年来,山东援藏干部接续发力,推进集沙地、湿地、草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4万亩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建设,相比2014年,这里风沙天数减少1/3,核心区氧气含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
援藏干部人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盯各时期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生态安全与发展安全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他们的协调推动下,各援藏省市生态环保部门多次进藏调研,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西藏全区7个地市和11个县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市级全部创建成功的省份。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边境乡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长一段时间里,乡里仅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放牧戍边。如今,这里已变成住有200余人的“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守边路、乡史馆、桑杰曲巴老人旧居……面貌一新的乡村,到处是湖南省援建的印记。湘藏两地干部常年并肩奋斗,有的藏族干部已能听得懂湖南方言。
援藏干部人才大力推进固防稳边、强基固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落实61.5亿元援藏资金、实施项目487个、建成61个边境小康示范村,一个个美丽边城在绵延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拔地而起。
对口援藏工作,奏响民族团结的强音。30年来,援藏干部人才结对帮扶群众1.1万余户,资助孤儿、贫困学生近1万名,先后组织30余万少数民族群众赴区外参观学习,把西藏与全国各地紧紧相连,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援藏干部人才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增进西藏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坚持“两个80%”——援藏资金的80%以上投到县及县以下基层、80%以上投到民生,不断增强西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先后有9批1722名医疗人才进藏。2015年至2018年短短三年,西藏6个地市人民医院成为三甲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也升级至三乙水平,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很多大病、重病可以做到不出藏就能得到有效治疗。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实施后,2千余名教育人才先后进藏支援,受援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信息化的“空中课堂”、“名师带骨干”和手拉手结对,提升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让西藏的孩子们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018年,梁新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援藏,期满后选择了留任,一干又是两年,还不够,再干,又是三年,如今担任校长的他,把青春和年华留在了这片热土。数据显示,2023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100%,重本率79%,成为西藏各族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
深入开展就业援藏,协调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结合西藏实际,精准制定标准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800多场次,提供岗位9.3万余个,推动1.1万余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
酥油茶更香,格桑花更美。雪域高原的巨变,处处留下援藏干部人才和西藏各族群众同心奋斗的身影。“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雪域高原听到声声回响。
锻造队伍、接力前行
2022年初夏,看到选派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通知,刘海江的心又被点亮了。2016年到2019年,他曾主动报名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这一次,他又踏上这片牵挂中的雪域高原。
“我想努力为西藏检察技术部门组建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第一次援藏期间,这个目标没有完全达成,所以我再次站在这里。”刘海江记得,初到西藏时,自治区检察院仅有一名在岗技术干部,打造一支过硬队伍迫在眉睫。
“输血”变“造血”,为西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援藏干部人才共同的使命和心愿。
他们注重“传帮带”,手把手传授、面对面指导,推动受援地干部人才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素质。在山南市藏医医院,130多名医护人员成为湖南援藏医生的徒弟。山南市实现50多种大病不出地市,常见病、易发病不出县区就能治疗。湖北援藏干部袁洋为村医制定学习规划,一对一、手把手地从量血压等基本操作开始传授,带领援藏专家们举行乡村医生培训38次,累计4100余人次。
他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福建援藏干部郑浩,组织14批次276名八宿县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福州学习交流,带领50余人次赴北京、上海等地招商引资、考察学习,有效提高了当地干部人才能力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援藏干部人才共邀请1.2万多人次专家学者进藏授课、指导培训本地干部人才24.4万多人次,组织受援地8.7万多人次干部到区外培训学习、挂职锻炼。
为西藏培养干部人才的同时,广大援藏干部人才自身也得到历练成长。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3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把实干汗水播撒在雪域高原,绘就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奋斗画卷,谱写了一段段精彩难忘的人生乐章。
抵达阿里在休整期间,河北援藏医生杜辉接到科室的急症电话,他立即赶到医院手术室抢救病人,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终于使患者脱离危险。手术期间,藏族麻醉师罗珍关切地给杜辉递上氧气管。从这次手术和这根氧气管,他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3年间,他带领当地团队挽救了许多高危孕产妇,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孕产妇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
远在阿里,苦在那曲。来到世界屋脊,浙江援藏干部马奇华选择“与其苦熬消耗生命,不如苦干燃烧青春”。他牵线援藏项目32个、援藏资金2.53亿元,林堤乡小康示范村等一批项目顺利建成。3年期满,马奇华将实干担当的作风留在了高原,将援藏干部艰苦奋斗的品质带回了浙江台州。
皮肤晒得黝黑,喝得惯酥油茶,爱上了吃糌粑,天津援藏干部董卫军,持续5年不懈推动产业帮扶、农民增收,从最初的“外来干部”到现在的“高原之子”,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贡觉县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
“高原的太阳会把你的皮肤晒黑,但是同时也能把你晒得更加强壮。”江苏援藏干部周夕鸣说,“我们来自鱼米之乡,经过援藏工作的历练,也能像雄鹰一样翱翔。”
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背后,总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练,总有一种舍家为国的情怀。
“援藏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一方面我们支援了西藏,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来自中国电建集团的李福军说。正是这次援藏经历,让他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也更加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重要指示的内涵。
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央主管部门会同受援地不断推进援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选派管理、服务保障、教育培训等制度体系,为援藏干部人才担当作为营造良好环境。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未来,还会有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扎进这片热土,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血脉相连、奋楫前行,携手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传奇。
(记者刘雅婷、徐丽洁参与采写)
原文链接:https://www.ahxf.gov.cn/Home/Content/1168471?ClassId=43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