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党建引领 “五个一”打造旅游民宿行业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09-10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玉龙县严格按照《丽江市党建引领旅游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玉龙县党建引领旅游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工作部署,聚焦党建引领民宿产业与旅游发展融合共促,通过“一套组织体系夯基、一个行业协会规范、一支专业团队服务、一批示范典型引领、一个交流平台聚力”的“五个一”措施,持续推进旅游民宿行业“两个覆盖”、发挥“两个作用”,不断推动玉龙文旅民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开文旅民宿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套组织体系夯基,推动“全领域”覆盖。组织部门牵头成立旅游民宿行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文旅、民政、市场监管、住建、消防等17家行业部门为成员单位,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建立玉龙县旅游民宿行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召开联席会议1次。压实部门“管行业管党建”责任和乡镇(街道)属地兜底责任,构建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开展2轮次旅游民宿酒店排查,排查出民宿酒店375家(其中具有文化特色的中高端特色旅游民宿89家),客房6670间、床位8254张;从业人员1251人,其中党员58名。实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两个覆盖”提升行动,选派68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指导民宿228家,推动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化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推进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建设,在旅游民宿集聚区成立2个民宿行业联合工会委员会、2个联合团支部、3个妇女联合会,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
一个行业协会规范,促进“全方位”提升。制定实施《玉龙县党建引领旅游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由县文旅局牵头成立玉龙县特色民宿酒店行业党委、协会,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分类指导的党建工作体系,搭建政府部门和民宿酒店行业有效沟通的平台。截至目前,召开玉龙县特色民宿酒店行业党委扩大会议暨行业协会会议1次,成立特色民宿酒店行业协会,明确14家单位作为行业协会初始发起单位及理事会成员单位,注册会员单位31家,建立完善服务标准、行业公约等规范,搭建行业主管部门与旅游民宿沟通议事协商平台,促进组织共建、行业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办。
一支专业团队服务,优化“全过程”服务。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落实“帮理清思路促产业创新、帮内引外联促产业活力、帮优化环境促产业增效、帮化解难题促产业发展”的“四帮四促”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为民宿业主提供土地协调、办证审批、房屋租赁、创业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发挥旅游民宿行业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建成2个民宿青年之家、3个民宿职工书屋,为7家“青创民宿”、32家“她·民宿”授牌,组织民宿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鼓励引导优秀从业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一批示范典型引领,打造“立体化”精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民宿+”战略,充分发挥精品旅游民宿引领效应,以丽世山居、耕读草庐等7家国家丙级旅游民宿为依托,积极选树行业标杆,12家入选“丽江雅阁”。选树命名一批“玉龙红驿·民宿先锋”,按照“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特色风貌、经营状况、优先条件”5个标准,通过自愿申报、乡镇(街道)推荐、相关部门联审3个步骤,推荐评选出经营状况优、品牌特色强服务质量高、示范作用好的高品质旅游民宿、酒店10家,着力打造一批玉龙民宿品牌,白沙镇嫚舍、朴里小院、古原雪山庄园、太安乡双子天文庄园入选省级旅游民宿培育库,进一步提升玉龙特色民宿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命名授牌的旅游民宿进行“全周期管理”,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以“文创+”工程为引领,依托白沙古镇、玉湖古村落、新善村、黄山文华村、拉市均良、海南村等纳西东巴文化富集地,推出一批具有纳西族特征、农文化浓厚的特色民宿,耕读草庐民宿、悟母客栈、墅家玉庐、吾木青庐等特色民宿,成为玉龙民宿行业发展标杆。
一个交流平台聚力,助力“全要素”赋能。结合“引客入玉、留客在玉”行动,以人才引“智”、云上引“客”、招商引“宿”为抓手,打好“农文旅”融合牌,让乡村人文、资产、资源“活”起来,探索“民宿+非遗、康养、研学、旅拍”等模式,丰富经营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民宿由“单一住宿点”转变为“文旅综合体”,助推全域旅游品质提升。依托沪滇协作平台,开展“上海文旅人才玉龙行”活动,通过召开上海文旅人才玉龙行研讨会、座谈会,邀请抖音、美团、哔哩哔哩参加线上交流等形式,上海文旅人才与玉龙县民宿经营代表围绕民宿运营发展、行业规范以及民宿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如何共建等话题进行座谈,为玉龙民宿行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截至目前,全县接待游客1425.7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46.63亿元。
石燕妮(玉龙县委组织部)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9/9/4571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广南:就业帮扶“多元化”群众增收“幸福满”
- >>下一篇: 晋宁区:以“车马协同”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