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大理 苍山抒廉韵 洱海扬清波

发布时间:2024-09-24     来源: 云南省纪委监委     作者:佚名    

  

  苍山如黛,洱海如镜。大理,这颗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又因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在此交汇延伸,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千百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红色文化传承不息,孕育出极具特色的廉洁文化,如同清澈的洱海之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理人民。

  

  俯瞰大理古城

  长河闪耀廉洁之光

  回望历史长河,大理文教发达、学风浓厚,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许多先贤名人德行端正,忠良正直,以立德、立功、立言留名青史。他们的清廉故事和高尚品格让这座城市充盈着浩然清气,绘就了这座城市的底蕴和风骨。

  崇尚廉洁、勤政爱民,在大理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承。南诏时期,第五代君主阁罗凤认为“农业乃国之根本,百姓亦国之根基”,规定无论贫富贵贱,都要从事农业生产,农耕时节还亲自带领王室子孙,扶犁耕地,播种薅锄。此外,他注重整顿吏治,颁布法令规定如果监守的官员有向百姓索要贿赂或贪污受贿,甚至小到向百姓索求饭食招待,都将给予严惩。大理国时期,段氏家族的统治者多以清廉著称,其中尤以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最为突出。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大理国达到鼎盛。段正严本人也以身作则,生活简朴,不尚奢华,深受百姓敬仰。

  走进大理古城,厚重的城墙、古朴的石板路无不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气息,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先贤治理大理的故事。贾铨,河北邯郸人,明英宗年间被提拔为大理知府,后被提拔为云南左布政使,兼任大理知府。当时云南地区,八府的老百姓每年都要上交一定的食盐米钞等物品。由于积欠很多,百姓无力承担,贾铨就上书朝廷请求废除,得到允许。宋湘,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从清嘉庆十八年冬到道光五年,驻滇约十三年,为官清廉,体恤民间疾苦,尤其是在大理任职期间,他用自己的俸禄买来松子,并亲率府衙、士卒上山播种,绿化荒芜的点苍山,造福大理百姓。至今在大理一中校园内还存有为纪念宋湘而立起的“种树碑”。

  翻开大理的厚重历史图册,从这片沃土走出的先贤名人,也多留有斐然政绩、清正之名。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李元阳,为官十多年间,兴修水利,去除积弊,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诗人赵藩是云南大理剑川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他撰写的这副悬挂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提出“攻心”“审势”两个问题发人深省,使这一对联深得后人喜爱。

  不畏强权弹劾佞臣的赵汝濂、为官准则“三不动”的杨南金、刚正廉洁斗猾吏的艾自修、冒死首参魏忠贤的杨栋朝……这些出生于大理、清廉德操熠古烁今的历史人物,为大理提供了浑厚绵延的廉洁营养。

  

  剑川古城内的张伯简纪念馆 段涤暇/摄

  革命年代谱写壮丽凯歌

  大理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我们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翻开中国革命史,红色大理光辉绚烂。

  剑川古城剑阳楼南侧,一座青砖砌就的二层小楼,向人们讲述着白族第一个共产党员,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张伯简的革命事迹。张伯简,大理剑川县人,1921年在德国柏林加入共产党,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巴黎共同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6年在领导省港大罢工中积劳成疾,病逝于广州。由他编纂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在我们党早期宣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一座由传统民居院落改建成的纪念馆中,展示着曾任中共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的王德三烈士牺牲前写给父亲的遗书。这位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曾在陕北、北京等地开展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当选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领导云南省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纵使身陷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英勇就义。更为令人敬佩的是,王德三的长兄王复生、弟弟王馨廷也都为革命献出生命,谱写了“一门三杰”薪火相传的红色故事。长兄王复生,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后来在齐齐哈尔、讷河、黑河一带组织抗日活动时不幸被捕牺牲。弟弟王馨廷14岁就到京师四中求学,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参加学生运动时被宪兵、警察打伤,吐血成疾,英年早逝。

  红二军团过祥云城战斗旧址、红二军团指挥部遗址、南薰桥革命遗址……在大理的祥云、宾川、鹤庆等地,一个个与红军长征有关的革命遗迹遗址,已成为人们重温那段苦难辉煌岁月的“打卡点”。1936年4月18日至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率领下长征经过大理,夜袭祥云县城,攻克宾川县城,顺利通过鹤庆进入丽江,抢渡金沙江。红军长征过大理,宣传党的纲领,组织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扩红千余人,也在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火种。至今仍在广为流传的群众执意将心爱的马匹送给红军领导人表敬意的“良骏赠红军”的故事,红军为方便给自己带路的白族群众返程而送其一盏马灯的“红军灯”的故事等,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军民一心的深情厚谊。

  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东北抗日联军将领、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周保中,面对敌人审问高喊“我不但是共产党员,还是一个老共产党员”慨然赴死的赵醒吾……革命战争年代,大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忠诚于党、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壮丽凯歌。

  

  绿水青山化为发展优势

  下关风吹上关花,洱海月照苍山雪。洱海苍山造就的“风花雪月”美景,是大理的名片,更是大理高质量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20世纪90年代,洱海却遭到污染,几次暴发全湖性蓝藻,水质急剧下降。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在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十年来,大理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工作部署和要求,扛起主体责任,层层压实“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政治责任。围绕着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接连实施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等“七大行动”,持续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八大攻坚战”。近十年的持续努力,洱海治理实现了“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形成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

  用铁纪守护洱海万顷碧波。大理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省、州党委政府关于“湖泊革命”和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部署,下沉一线、靠前监督,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纪律防线。大理州纪委监委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政治监督的重点,围绕环湖生态修复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流域转型发展等重点工作,采取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一体落实;大理市纪委监委盘活巡察机构、乡镇纪委、纪检监察室、派驻机构等监督主体力量,将监督重心下沉到一线,深入查找制度执行、履职尽责、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见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洱海边,篆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大青石,见证着洱海水一年比一年清澈的变化。2022年监测结果显示,洱海湖体透明度均值提升至2.29米,达到近20年来最高水平;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日益显现,代表清洁水体的指标植物——海菜花绽放湖面,黑脸琵鹭、灰鹤、青头潜鸭等候鸟也再度飞回。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贯穿起湿地、森林、传统村落,使洱海成为网民纷纷想要奔赴的“有风的地方”。

  云水往事不会留影,风花雪月自然有情。作为“离开就会想念的地方”,作为“文献名邦”,如今的大理,正锚定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走在前的“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战略目标,以实际行动兑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承诺,用苦干实干奋力书写新时代大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陈军 崔寒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纪委监委)

  

  洱海生态廊道美如画 赵渝/摄

  【链接】写在照壁上的家风

  白墙青瓦、前伸重檐,洱海边上的白族民居可谓精美绝伦,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照壁所展示的“立德、立言、立行”的思想内蕴,是最具本地特色的文化符号。

  大理杨姓白族人口众多,几乎每家照壁上都题写“清白传家”。这四个字来源于东汉时期名臣杨震的故事。杨震不仅有“四知却金”事迹,还注重教育子孙保持俭朴品行。据史书记载,有人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产业,杨震坚决不肯并说:“让后世人都称子孙为‘清白吏’,这样留给他们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故此,杨氏后代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

  走进大理大大小小的村庄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民居都有类似的文化标识。照壁题写“三善清廉”的是沈姓群众的民居,源于南宋兵部尚书沈度一生为政清廉的故事;题写“琴鹤家声”的是赵姓白族人家,源于北宋赵抃为官清廉的传说故事;题写“三省传家”“三省传世”的则是曾姓白族人家,源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典故。这些照壁题词简约大方,含义隽永,大多都源自历史典故。透过这一方方照壁,我们能够感受到白族人民重知识、重教育、重家风的优良传统。(杨自坚)

  


原文链接:http://www.ynjjjc.gov.cn/html/2024/yunlingyaowen_0911/13197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