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甸中镇:以工代赈惠民生 凝心聚力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4-09-25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峨山县甸中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抢抓政策机会,以小甸中“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探索实践“群众自建”模式,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返乡农民工、农村待业青年等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增加了务工收入,提升了劳动技能,激发了内生动力、补齐了人居环境短板。
坚持一个核心引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村组干部、群众代表、施工队成员组成“以工代赈”项目联合理事会,村党总支领建项目理事会、领办以工代赈项目,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方向不偏,基层党组织认可度不断提高。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干,好人让基层干部当”,有意识安排3名村组后备力量参与项目建设,群众对党组织更加信任、更加拥护。
推动一个经验落地。项目前期组织镇村两级干部赴楚雄牟定学习借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将“大三格、小三格”处置方法因地制宜运用到小甸中村,有效解决了村庄398户1252人的生产生活污水乱排影响村庄人居环境的关键问题,打通“厕所革命”末端环节,实现生产生活用水有序循环,污水收处利用全覆盖。
做法成效凸现五个转变。建设模式由招标施工变自主建设,过去很多地方以工代赈模式仍然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选定施工单位,基层党组织和受赈济者没有充分参与到建设中来。甸中镇坚持以“赈”为核心进行探索,充分分析项目投资规模标准、技术要求门槛、务工技能要求、施工安全保障等因素,项目由村民群众自建自管,最大限度地把项目建设资金转化为实物工程量和群众收入,累计节约利税成本及工程管理支出47.9万直接用于项目建设,有效避免过去政府忙着干、群众旁边看,外来施工队带走利润、本地群众口袋空空等弊端,实实在在地建了项目、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群众思想从被动变主动,通过项目实施,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思想意识从“旁边看”到“跟着干”变为“主动干”,一些已建房群众自主捐赠闲置钢筋、水泥、砖块、瓦片等建筑材料,进一步激发出了大家在拆除危闲房、清理杂物堆、房前屋后卫生保洁等方面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感和主动越来越强,形成了合力共建共治共管的良好氛围。
收入结构从单一变多元,甸中镇小甸中村让更多贫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以自身劳动获取劳动报酬,激发群众参与家乡建设、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目前全村共有65名本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其中脱贫户9人、低保户3人、返乡农民工8人、待业大学生2人。目前发放劳动报酬共计16.7万元,改变了本地群众以务农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切切实实增加了群众工资性收入。
农工技能从缺少变擅长,村民群众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边干边学、以工代训,通过“技工带普工”的形式,务工村民群众由“零工变小工、小工变大工”,掌握了新的技能,实现农民到工匠的转变,培养了一支“乡村工匠”队伍,为甸中镇村庄建设行动储备了力量。企业角色从老板变乡贤,项目坚持群策群力,甸中镇内企业纷纷捐资捐物支持项目建设,三峡新能源公司捐赠挖机台班10天,红砖厂自愿捐赠砖块5万余块,油橄榄种植企业捐赠绿化树苗500余株,凝聚村企联动建设合力,本地建筑老板发挥自身特长,主动加入施工,在工序安排、人员组织、工程质量管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土老板”转变为“新乡贤”。
通过项目实施,今年以来峨山县甸中镇小甸中村共拆除危房闲房12宗,建筑面积约3300平方米,完成3.15公里的“雨污分流”入户支管布设,新建“大三格”及生态氧化塘4套,新增停车位50个、完成垃圾清理5吨、新增绿化面积2000平米,切实提升了村庄宜居度,打造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甸中样板。
柏青涌 周昕怡(峨山县甸中镇党委)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9/20/4582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南涧:搭建平台载体积极探索老干部管理服务新路径
- >>下一篇: 盘龙区:引导干部扛牢守好昆明人头上“一碗水”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