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道遵义:倾心引才 精心育才 真心爱才——遵义着力构筑人才建设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4-10-10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遵义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多措并举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于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成晓松,于2023年通过遵义市工业和能源系统的引进人才计划,成为播州区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的工作人员。截至目前,他与同事们共同开展37次煤矿安全检查,排查出隐患392条。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人才。遵义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拓宽引才渠道,吸引人才汇聚遵义;精心培育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素质;优化服务环境,激发人才发展活力……扎实推动各项人才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广纳英才 汇聚发展动力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人才流动出现新态势,创新竞争日趋加剧,只有在人才和创新上占据优势,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遵义市积极抓好2023年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组织申报省百千万创业人才项目218个、创业人才项目贡献奖7个,引进省百千万医院创新人才10人,申报行政指导下柔性引才需求6个;制定《遵义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需求目录》,明确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十大工程领域等人才倍增任务,引育国家级人才22名;发布“揭榜挂帅”项目6个、“赛马制”项目2个,招引4个人才团队“赛马”,并深入实施重点人才“蓄水池”项目,收集审核遵义市2023年度重点人才“蓄水池”岗位需求36个44人。
同时,统筹做好定向选调生等招录工作,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省第十一届人博会。通过“一事一议”推动教育、卫生领域赴外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全力支持遵义医专引才升本,引进各类人才500余人。该市还深入开展领导专家“以才引才”精准荐才工作,制定《强化遵义市煤矿安全监管队伍实施方案》,通过“四个一批”强化煤矿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供给。
此外,遵义市抢抓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机遇,引进珠海46名人才到遵帮扶。深入推行“星期天”工程师、“节假日”专家等柔性引才方式,打造“凤还巢”行动计划升级版,大力开展“四乡行动”,探索建立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积极推动遵义籍在外优秀毕业生、企业家、技术技能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精心育才 提升人才素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遵义市认真组织参加省委联系专家申报评选,2人入选第6批省委重点联系专家、13人入选第10批省委联系专家。深入推进“西部之光”“甲秀之光”等人才培养计划,推荐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甲秀之光”访问学者11人,扎实开展“黔北之光”教师交流培养计划,培养艰苦边远地区教师100名。同时,推荐入选省第八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层次1人、百层次5人、千层次43人。
据介绍,遵义市认真做好第5至8批省级人才基地考核评估工作,创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遵义钛业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孵化器1个(贵州娄山关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优化升级“黔北工匠”微信视频号。
加强对外交流协作。遵义市会同遵义师范学院扎实做好“院士贵州行”活动安排,邀请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来遵举办“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讲座。抢抓珠遵交流协作契机,制定《珠遵国有企业双向交流互融互促工作方案》,选派首批8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赴珠海华发集团等挂职锻炼。
优化环境 激发人才活力
遵义市坚持服务人才无微不至,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新生态,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该市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开展“三必访”“五报告”,市县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952名,走访慰问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专家30余人。此外,举办“重走长征路・红色润初心”暨2023年专家人才国情研修班,进一步深化专家人才红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专家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
据介绍,遵义市持续优化“96567”人才服务热线,设立人才服务中心,高频次开展人才工作落地落实调研。全年办理人才服务绿卡4908张,审核兑现3231名高层次人才津补贴2644.85万元,兑现各类项目等额补助资金、安家补贴等992万元。此外,通过市县联动举办遵义市第四届“人才周”系列活动,举办活动130多项。推荐第二届“贵州杰出人才奖”人选8名,营造尊才爱才重才敬才的良好氛围。遵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市将在集成政策创新、推动人才集聚、完善培育举措、优化人才环境等方面寻求突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信息来源:遵义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潘树涛、刘振梁
二审:肖殿瑾
三审:陈远龙
编辑:彭珺瑞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rcgz/rcfz/20240930/20240930_00790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毕节:同心开发“人力资源” 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 >>下一篇: 黔南州三都县:厚培乡土人才 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