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创新”变“创伤”
发布时间:2024-10-16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创新本是科学推进工作、事半功倍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招,但在部分单位中却变味走样,成了不少基层干部的头疼事。究其原因,是很多“创新举措”背离了初衷,不仅不便于工作,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创新”异化为“创伤”,工作虽创了新,但也不同程度创伤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笔者认为,让创新见实效,要瞄准航向守初衷,真正去芜存菁,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减轻负担、提升效率。
扭正政绩观念,让创新回归初衷“不偏航”。部分“创新”变“创伤”,缘于干部思想“变质”。时下,社会氛围、工作导向都倡导创新,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开始逐渐出现偏差,工作重心从为民服务的中心点逐渐向外偏移,为了“赶浪头、趋风气”,为了“冒尖儿、露脸儿”,给自己“留痕迹攒政绩”,在上级面前刷存在感,绞尽脑汁“找创新”“造创新”,不断“再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难免沦为形式主义,成为基层的枷锁和负担。形式主义下的“伪创新”是基层无法承受之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早晚寒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要想创新回归初衷,先要让干部政绩观回归初衷,才能让创新真正始于困难的产生,终于问题的解决,才能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上来,放在改善和规避工作中尚有的不合理问题上来。
提升监管质效,让创新去芜存菁“减负担”。“创新”变“创伤”,更在于监督的缺失与放松。“伪创新”“乱创新”还在基层冒头,也反映出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老问题尚未清仓见底,督查利剑磨得不够锋利,形式主义的根子就难以挖得彻底。要切实推进效能监督与作风建设,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创新举措的实施、检验与改进,成熟有效并长期坚持,避免只“惠及一任”便予以废止;有形无效的坚决叫停,及时将基层从“无效创新”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真正让创新成为为基层提能减负的好方法好途径,在创新数量上做“减法”,实现质效上做“加法”。
校准考核导向,让创新推动工作“释能量”。个别地方,或因平时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或因考核时习惯了听汇报看资料,不愿到一线看成效问实效,便在考核中大量加入“创新措施”“特色亮点”等指标。考核“变味”,干部思想就很容易“变质”,考核“带节奏”,基层只能“追着走”。让创新服务于工作,要用好“改进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这一为基层减负的有效利器,把考核导向与干事指向统一起来,减少创新形式上的考核,强化创新产生的后续工作质效的考核,让干部敢于带着解题思维来谋划创新,善于从基层视角来谋划创新,并注重听取基层与群众意见,通过深调实研,合理制定创新举措,让创新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
周佳敬(寻甸县委组织部)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10/10/4598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 >>下一篇: 云纪时评: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