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德
发布时间:2024-10-29 来源: 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作者:佚名
道德是立身之本,政德是立国之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这段讲话古今贯通,向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为政之德的重大命题。
在《诗经》《礼记》这两部上古经典中,礼义是普通民众必备的素养,讲的主要是人的“私德”。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将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认为这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在这里,管子已经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论语》中也有大量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认为为官必须讲究政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这里,孔子已经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了“大德”的层次。自此,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持久的传承。儒家认为,从政者的德行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令的实施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德施政、道之以德,就构成了我国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那么,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涵养为政之德呢,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资源。
首先,中国政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项精神遗产是民本思想。“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如《左传》便从国家兴亡的高度,充分阐述了“民”的重要性,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其二,爱民仁民。如墨子便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尚书·五子之歌》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慎重处理民事、国事。
明朝的大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曾任庐陵县令。上任第一天,还没来得及和手下的幕僚了解情况,衙门里就忽然涌入上千乡民前来喊冤。这要是放在有的官员身上,可能会说这事跟我无关,那是前任县令的责任;也可能会说,我给上级汇报,看上头怎么说。
王阳明却不动声色地听大家讲,并很快搞明白事情的由来。事情的起因是当地明明不生产葛布,却要老百姓交葛布税。于是,王阳明当即就免了葛布税,这一举动吓坏了某些官吏。因为这个葛布税,其实就是监税的宦官中饱私囊之举。
那么王阳明为什么敢于免除当地百姓的葛布税?因为他做到了“致良知”。王阳明作为县令的良知是什么,就是作为父母官,要心里揣着老百姓,为老百姓所想,便民惠民。因为心里有老百姓,他就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在王阳明的努力下,庐陵从聚讼成风、讼棍成群的地方变为风清气正的百姓安居乐业之地。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出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他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我们说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应该一切为人民服务,不是只做表面的政绩。要真正地惠民,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才叫正确的政绩观。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但是怎么去启发老百姓的良知,这才是领导干部真正的政绩观。“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正是这样一位知行合一的好干部,他在河南兰考的两年时间,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次,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社会,可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据研究,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有十余万种。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之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德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一生清贫,不慕富贵,恪守儒家的道德修养,追求儒家的人生境界,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南北朝时期,作为颜回的后人,颜之推认为治家和治国同理,父母兄长要“以行为教” “以学为教”“以身为教”。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使“家训”在我国正式得名,颜氏家族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等传统,也代代相传。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名臣曾国藩为家族女眷制定的每日功课单:“食事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绩者验鹅蛋;细工则五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其中规划之详尽朴实,令人叹为观止,要知道曾国藩贵为宰辅,却对女眷的家庭琐事如此上心。这是由于女性对家庭和孩童的潜在影响,有时比男性还要大。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参加科举时,曾国藩已任两江总督,但他非常自律,叫儿子科考时不要交游官员,不要报他的名号。曾国藩有一个著名的“十代论”,表示:“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曾国藩这种自律律人的家风传承,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的丰富内涵,为领导干部修炼政德提供了深厚的营养。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描述,到《礼记》中的儒行规范,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再到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领导干部从中都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宋代大儒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诸多论述,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政治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对党政干部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和天下大德修养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好好领会,身体力行。
今天,以儒家传统为主的文化体系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巨大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作为领导干部,尤其应该去学习、去思考、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在祖先的智慧中,涵养政德和官德,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jf/202410/t20241023_89886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