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兴教之道
发布时间:2024-10-29 来源: 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作者:佚名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郑玄称其“记人学教之义”,朱子则谓其“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这一篇1200余字的文献,阐述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实践,蕴含着丰富的兴教兴学之道。
尊师重道是兴教之源。“师道尊严”最早见于《学记》,本义是“尊师重道”。《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东汉郑玄注:“严,尊敬也。”那么,这段论述就可以理解为: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民众才能懂得敬重学业。《学记》把师者的地位看得至高无上,其曰:“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意思是,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在中国古代礼制中,一般是君尊臣卑,但《学记》中强调君王也要注重“师道尊严”,“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意思是,若君主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主张为师者确立了尊崇的地位,也为兴教兴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为人师表是立教之本。《学记》中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说,善于唱歌的人,会使人不由自主跟着他歌唱;善于教育的人,会使人由衷地跟随他的志趣。老师擅长什么,学生就会模仿学习什么,因此,师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才会令人信服,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学记》中阐释的为师之德,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靠现学现教,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没有资格给别人当老师的。做称职的老师,要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讲解,为学生解惑,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基础。二是要胸怀仁爱之心。《学记》中讲,“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或不求甚解,或孤陋寡闻,或缺乏专注,或故步自封,心态各不相同。所以,为人师者必须有仁爱之心,能够积极地体察不同学生的心理、性情和能力,尊重差异、耐心引导,鼓励学生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做到“长善救失”。三是要擅长语言表达。“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老师的语言要简明而透彻、精微而妙善,举例不多但却表意明白。这三部分概括了老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行。
方法得当是施教之要。《学记》中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其一,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学记》指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困惑。明白不足,才能反省自己;发现困惑,才能自我勉励。体现了教与学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二,启发引导的教育理念。继承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就是说,在从教过程中,要通过引导来使学生知晓方向,注重鼓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示以结论。其三,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学记》主张立学施教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符合成长规律的学制。“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九年学制,按人的学习规律和发展需求,由基础逐级递进,不仅有知识教育,也有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由小成学为大成。二是开展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学记》中提出“当期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思是老师要抓住适当时机因势利导,这叫作适时;不能超越阶段而要循序渐进施教,这叫作顺序。因此,教学设置既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次序,也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其四,张弛有度的教学模式。《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正业指的是课内学习,居学指的是课外活动,不在课外活动中学好操缦、博依、杂服之类的杂艺,就不能更好地学习礼乐正典,这也正是孔子“游于艺”的精神所在。因此,《学记》中总结道:“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指入学受业,息指退而私居,入学受业有所修,休息居学有所游,课内外结合,张弛有度,教学活动摆脱了单一刻板的模式。
《学记》被认为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经典的文献之一,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评价道,“若以此为法,学术由此而盛,人才由此而生矣”。《学记》中论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于师德内涵的深刻思考,凝结着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为后世办学施教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ljwh/202410/t20241023_89884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巧手传文化 纸上拂清廉
- >>下一篇: 永不叛党不仅仅是一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