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制文化 > 正文

古琴声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4-10-29     来源: 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作者:佚名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这种由丝弦与桐木制成的乐器就是古琴。古琴,原称琴、瑶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在“琴棋书画”这四种文人雅士须具备的基本涵养中,琴居首位,甚至有“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经常出现琴的身影,“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不仅是国乐之精粹,它还承载着古人丰富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寄托。

  修身养性的载道之器

  琴之为器,德在其中。在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中,“礼”是对于外在行为的规范,“乐”是对于内在性情的调养,也就是所谓的“礼以节人”“乐以发和”。而古琴就是“乐教”里最重要的乐器,因为古琴之音,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很符合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而古琴音色冲淡悠远、空灵静渺,能让人回归自然,感受山水真意,从而获得“天人合一”的心灵体验,因而也受到道家的推崇。“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矣”,古琴成为修身养性的载道之器,“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

  古琴十大名曲《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不仅有音乐上的美感,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精神追求。如《平沙落雁》描绘闲远秋光中盘旋起落的雁群,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借由琴曲让人感受到水天一色的风景和天人合一的境界。琴曲中别样的深邃优美、古朴简静,可以让心灵受到陶冶和净化,使人澄澈通透。白居易在《好听琴》诗中曾描绘过古琴的这种作用:“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众多的文人雅士将弹奏古琴作为一种调和心性、提高修养的生活方式,正如刘禹锡在其名篇《陋室铭》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抒怀寄情的天籁之音

  高山流水,曲为心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言志、画寄情,而音乐也是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相比于其他乐器而言,古琴抒怀寄情的功能尤为明显。因为琴声和雅、清淡,能让人沉静下来观照内心、观照自然,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苏轼“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都表达了这种意境,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成为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此外,古琴曲的节奏往往比较舒缓,即便相对激越的曲目演奏中也会有一定的间歇和静默,这便给弹奏者和听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就像绘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断缺,反而呈现出更流动的气韵,使人的情感在其中释放,精神在其中遨游,从而达到琴心合一的境界。因此,古代文人士大夫往往视琴如友,王安石“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都在与琴的交流中倾注情感、表达心声。七弦泠泠,贯清风于指下;琴音渺渺,发幽情于心间。高人逸士以琴会友,曲为心声,虽默然无言,却可悠然神会。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一代佳话。

  在中国音乐体系中,琴乐地位特殊,它不仅具有音乐功能,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和高度的文化属性。陶渊明曾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无弦之琴能使人体悟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正所谓“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声何为迭相待?”苏东坡在《琴诗》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在他看来,琴音不在指上,也不在弦上,而在指与弦的相遇,在人与琴的相融。《长物志》里说:“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可见,在中国文人心中,琴不仅可奏亦可赏,已经超越了普通乐器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审美意向的文化符号。

  传承发展的古韵新声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虽然古琴文化有过衰落和沉寂,但它的传承发展从未断绝。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艺术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成为继昆曲之后列入该名录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2006年,古琴艺术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古琴弹奏的琴曲破空而来,悠远绵长,让世界听到东方神韵,那沉静悠远的气质和海阔天空的气度依然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时光流转,作为中国传统“四艺”之一的古琴,不仅仅出现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里,而且频频活跃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古琴艺术展现出勃勃生机。很多学者致力于古琴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及解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古琴;很多音乐家不仅恢复古曲,还尝试创作新的琴曲;还有人运用新媒体、新科技,将古琴文化和古琴艺术通过更适合当下的方式进行展示,可谓“技艺传承与文化修习并重,学术研究与回归生活并行”。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古琴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开始学习弹奏古琴,亲身领略这“太古遗音”的魅力。曲尽春秋,弦动古今。作为华夏正音,古琴穿透数千年的岁月,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也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焕发新生!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ljwh/202410/t20241023_898840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