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纵横 > 正文

江河见证 | 水泽陇原菜果丰

发布时间:2024-11-05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迎来苹果采销季,工厂、果园内一片繁忙。图为工作人员在苹果自动化分拣线上工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眼下,陇中大地凉意渐浓。走进菜地,远处土黄色的山脉连绵起伏,身前包菜、花椰菜绿意盎然。菜农孙红俯身扒开花椰菜的叶子,雪白圆润的花椰菜探出了头。“基本长成熟,可以起菜了。”孙红说。

  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陇中高原上种植蔬菜,孙红干了28年。近些年,他还增加了一个新职务——菜地水管员,主要负责看护从黄河提级调上来的灌溉水顺利流进菜地,确保每家每户的蔬菜都能“喝”上黄河水。

  孙红家位于榆中县中部川塬河谷区,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谋求生计,当地群众开始发展蔬菜种植。但这里“临河而渴,地高水低”,“十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旱地上种菜十分不易。

  由于降水稀少,当时种菜主要靠机井浇水,而挖井就成为摆在菜农面前的首要难题。“有时钻到两三百米还没见水,而一口井要供给周边几个村子。赶上蔬菜生长用水高峰期,各家各户争抢着浇水,为此没少起纷争。”孙红说。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甘肃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黄农业生产布局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西北几个省份的灌溉都有好经验,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提高技术能力,增强节水效能。”

  对于“十年九旱”,非灌不植、无水不绿的甘肃而言,水利兴则百业兴。“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甘肃省大兴水利建设。新时代以来,在实现脱贫目标、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因地制宜兴办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甘肃省水利厅总工程师贾小明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水库351座,总库容105.3亿立方米,建成水闸6121座、泵站5669座、塘坝2811座、窖池112.79万座、机电井19.56万眼,累计兴修梯田427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形成万亩以上灌区241处。

  矗立在孙红家乡榆中县的榆中三电工程是甘肃省最早兴建的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966年,2020年以来,榆中三电工程全面实施灌区改建扩建,随着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高原夏菜产业园灌溉渠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大批重点民生水利项目逐步落地投产,群众半个世纪的期待变成现实。

  位于和平镇的桑园峡是榆中三电总干一泵站,即渠首泵站(取水泵站)。黄河水由进水廊道闸门和过滤网流经进水闸阀,通过大型水泵、出水闸阀、管道加压进入出水塔,随后经17梯级泵站逐级提至榆中川塬区,提级总高程768米,为榆中川区40余万亩农田灌溉、榆钢工业生产、生态林灌溉供水。

  孙红所负责管护的正是其中东干渠第七泵站的八支渠。在蔬菜生产的关键时期,每半个月就要灌溉一轮水,这是孙红最忙的时候。从干渠来水后,黄河水以每秒0.3立方米的流速流入宽1米深1米的支渠,孙红早早通知各家各户在田间地头等待浇水,随后,提起支渠与农户菜地斗渠间的铁闸板,汩汩黄河水便流入菜农的菜地里。

  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落地,让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驶向快车道。农业农村部门科学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大力发展果品、蔬菜、中药材三大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业。截至目前,三大产业已成为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据初步统计,2024年9市(州)三大特色经济作物总面积1685万亩、总产量270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820亿元,分别比2023年增长25万亩、201万吨、131亿元。

  年外销蔬菜140万吨,被认定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北菜南运、西菜东调”最大的产地型集散中心……如今,榆中县的菜农们不再“受制于水”,“去的地方嘻嘛(方言:特别)多,马来西亚新加坡”“散花红笋娃娃菜,排成长队出彩门”,高原夏菜成为当地引以为傲的支柱产业。

  榆中菜农起菜售卖的时候,生长在陇中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过渡地带的天水花牛苹果全部采摘完毕,部分果子已进入冷库冷藏。

  渭水潺潺,岸旁高高的南山上,错落有致的梯田中果树繁茂,葱茏的绿意从眼前延伸向远方。海拔1200米的果林深处,果农武双泉正准备掀掉果树下的银色反光膜。“这种反光膜主要是为了增加阳光折射,使花牛苹果上色更均匀。果子收获后我们就掀膜施肥,为来年做准备。”

  天水南山花牛苹果基地位于麦积山南部山区,涉及花牛、马跑泉、甘泉3镇25村,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果园15万亩,培育发展果品经营主体120家,基地苹果总产量达22万吨,总产值6亿元,带动4万多人受益。

  在南山上种植苹果的历史由来已久。上世纪50年代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提倡山地植树造林、果树上山,将水土保持作为减少黄河泥沙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措施纳入治黄方略。到了60年代,天水站果树专家在花牛村等基地引进本土和外来的多种苹果品类,开展苹果根外追肥和保花保果等种植试验,所有果品中红元帅以色、形、味俱佳而冠压群芳。至此,以“花牛”命名的红元帅苹果在天水的山上安了家。

  引进容易扎根难。南山山区海拔高、温差大、光照充足、通风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给予了苹果生长的先天条件,但并不均衡的水资源供给让苹果“从生产变高产”成了难题。

  “每年7至9月是天水地区的丰雨期,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0%。这时正处于苹果果体的膨大期,降水可以满足苹果生长需要,可每年的春季和冬季还是让人发愁。”说到这,武双泉感触颇深:春天是苹果开花授粉的关键期,没有稳定的灌溉用水,坐果率无法得到保障;冬季补充性灌溉是关键的“月子水”,对树根防冻、蓬松土壤至关重要。

  “每年春冬两季,天旱的时候就心慌,天天盼着下雨下雪,很多时候只能瞪着眼干着急。”武双泉对以往的日子记忆犹新。

  为了结束“靠天吃饭”的历史,天水人民开始兴修水利,向黄河要水。天水市麦积区水务局局长王学文说,从2006年起,区里开始组织建设花牛南山提灌工程。工程先从山脚打机井开始,建设泵房、铺设管网、山顶建设高位蓄水池等系列工程紧锣密鼓展开。最终通过三期改造,170.33千米的管网像毛细血管般从南山脚下向山上延伸,滋养了花牛镇982户果农、21个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共计1万亩苹果林。

  “截至目前,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已建成千亩以上规模灌溉项目6处,发展花牛苹果灌溉面积2.36万亩。”王学文告诉记者,在实施6处千亩以上规模灌溉项目基础上,麦积区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对已建成灌区通过配套灌溉设施和安装计量设施等措施,推行现代化节水配套设施改造,不断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保障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提升亩均效益约530元,直接增收产值约1250万元。

  行走在基地中,随处可见满载苹果即将驶向全国各地的卡车。红彤彤、沉甸甸的果子不仅鼓了果农的钱包,也见证着当地群众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长河泱泱,利泽万方;碧水长渠,扬波千重。一代又一代陇原人守水护水节水,把干涸贫瘠、苦甲天下的旱塬,变成了菜果飘香、生机勃勃的沃野。新征程上,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碧波永续润陇原,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将不断谱写更精彩的时代颂歌。(记者 文子玉 自甘肃报道)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286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