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制舆情 > 正文

乡村振兴走基层|长沙县:“宝藏村”成“网红打卡地”,这里靠什么吸引游客?

发布时间:2024-11-05     来源: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在乡村,当艺术与梦想交织,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这个昔日以生猪养殖为支柱性产业的乡村,如何在十年间焕发新颜?它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机遇。走进长沙县果园镇花果村,在田园农居中发现生活之美,欢迎您来打卡!

  污水治理:“臭水沟”变“景观带”

  碧叶接天,一望无际,荷花随风摇曳。绕水徐行,鸟儿点缀其间,不时振翅起飞。

  金井河与捞刀河在这里交融相会,南干渠自东边穿流而过,中部横卧张公塘,水域面积100余亩,水产资源极其丰富。

  绿水青山并非一日之功。

  张公塘曾用名长江塘、长工塘,面积达90多亩。因塘边一条长沙至平江麻石商道贯穿此处,许多过往行商长工在此取水歇脚而得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花果村老百姓主要以养猪为业,2015年,超200头以上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多达15家,粪污和生活污水一度都往塘里、河里排,导致河塘粪水横流、蚊虫滋生。

  “以前这边污水横流,排污系统不是很完善,很多村民都有意见,不愿意往这一块走。”谈及村里以前的环境,花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广连连摇头。

  为扭转困境,花果村决定开展人居环境治理,退出传统生猪养殖,转型特色种养结合,下大功夫改善水环境。2016年底,花果村所有大型生猪养殖场全部退养转产。

  同时,通过整合统筹项目资源,花果村开展小微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把张公塘里的淤泥、粪渣全部清理上岸,并按照“一户两池(化粪池+隔油池)源头控污、一渠一地(生态渠+湿地)中途净化、两池一岛一带(沉淀池+生物复合制剂池+生态浮岛+植物绿带)末端修复”的方式,实现了生活污水、粪污水、餐厨水等分类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加强生态修复、推进流域治理、提升监测能力、实施科普宣教……一项项措施落到实处,水域保护与恢复成效明显。

  2023年初,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中,花果村“厌氧池+人工湿地+生态塘处理+农业利用”治理技术成功入选,成为14个首批案例之一。

  如今,依托张公塘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村里引入文旅公司打造“音乐湿地公园”,丰富的特色活动、主题展演等,使其频频“出圈”,游客们感叹,“在这里找到了心之所向。”

  

  一田两用:“种”出虾产业

  从“水污染”走向“水治理”,花果村开始依托治理后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淡水养殖和种植产业。

  收网、分拣、打包、装箱……花果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内,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捕捞上来的小龙虾进行流水作业。

  早在2016年,花果村引进“稻虾生态互补共生”项目,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打造花果虾地方产业,实现农业产业转型。

  

  “这里水资源丰富,养殖出来的小龙虾不仅个头大,而且口感也好,肉质Q弹。”站在养殖基地的一口虾塘前,今年48岁的夏冬林深有感触,作为村里首批“吃螃蟹”的人,流转了土地140多亩,并以村名命名,创立“花果虾”品牌,带领10余户老百姓发展起稻虾养殖。

  “最初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到底做什么产业可以带动家乡就业。”夏冬林说,这种稻虾共作模式,一年种一季稻、养一季小龙虾,亩产净利润可达6000多元。

  目前,花果村共发展稻虾种养3000多亩,全村成立了稻虾种养为主的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14个,每年接待钓虾游客4万余人次,吸引吃虾客1万余人次,带动村民年收入增加900余万元,更为当地村民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

  “花果村的龙虾节,我每年必来。”来自宁乡的游客刘女士说,“这里的环境很好,小龙虾也特别鲜美,而且节日气氛很浓,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前不久,长沙县果园镇第八届龙虾节在花果村开幕,这场融合了生态、美食、音乐、文化、休闲、演绎于一体的狂欢盛宴,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参与。在一系列流量的加持下,“花果虾”品牌渐渐为大家所熟知,每年接待游客可达20余万人。

  文旅融合:吸引“异乡人”入驻

  大量游客涌入,花果村的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群山之下,一座座精美的建筑宛如隐士般,依着山势偏于一隅,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露营基地内,一边喝咖啡,一边进行头脑风暴。

  “95后”周强,是“希望的田野”花果湿地公园园区运营主管,一名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我们运营团队全部都是‘90后’,在这里,我们有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谈及刚到村的第一印象,周强直言,“这里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理想乡村,青山碧水、绿野环抱,而且村民们非常热情。”

  周强回忆,团队到村的第一天,热情好客的村民就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并宰了一头猪进行招待。

  从进村寻址到决定扎根,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盘活村里多个闲置空间,建成了露营基地、音乐餐厅、主题咖啡厅、房车营地……一个个趣味十足的建筑“藏”于乡野深处,既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也在“乡味”中寻找商机。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整个村当做一个产品去策划、包装,盘活村里的闲置空间、闲置劳动力以及闲置资源,通过要素的整合优化,让乡村得到更好发展。”周强说。

  质朴安然的休闲时光,让花果湿地公园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实现营收超220万元,形成并推广企业运营“3+3”村集体收益模式:企业将政府投入运营资产的3%及年营业额的3%作为每年村集体收益分红。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闻得到咖啡香,这群年轻人在乡村找到了他们向往的生活,而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绿水青山蕴藏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村民娜姐利用自家的闲置农房,向游客提供短期住宿的服务,发展”村房短住“,让游客有机会与村民同住一宅,共享农家乐趣;

  村民罗旺在家门口开起了“花果咖啡铺”卖现磨咖啡,月营业收入能达到5000余元;

  ……

  更多的村民自发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陆续推出了小型采摘园、家庭餐馆、土特产店等,助推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家门口的“幸福圈”。2023年,花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3万。

  眼下的村子里,青年创客、新农人、设计师们聚集在一起,合作与碰撞还在继续。来到这里的人们相信,这群年轻人还将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原文链接: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4/10/30/146371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