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渌口区:奏响文旅融合曲 共谱乡村振兴歌
发布时间:2024-11-10 来源: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立足本土乡情,坚持在创新文旅融合之中精准定位发力点、奋力谋求新突破,切实把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崭新动力。
筑牢发展根基,稳固文旅融合“硬支撑”。强化乡村智力支撑。引进柏连阳、邹学校院士工作团队,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同盟,为乡村提供智力和科技保障。坚持“走出去”,区领导带队多次前往先进地区学习优秀经验。持续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补齐村社干部能力短板,“全覆盖”开展“一月一主题一培训”,全区干部素质、能力不断提升。筑牢乡村产业支持基础。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行动,实行“一村一策”,推动各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王十万黄辣椒、南洲忆山茶油、蓬源仙3387露营基地、花冲云由美宿、朱亭鲜果小镇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活力不断增强。确保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树牢“组织起来的群众才是人民”理念,深入推进“三长制”工作,排查各类问题2551处,提供民生微服务30000余件,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落实“四下基层”,区领导带头下沉调研1200余次。
突出文化注魂,焕发文旅融合“生命力”。把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文明乡风的弘扬作为挖掘重点,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彰显文化价值。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强化主流价值的主导地位。建好用活杨得志故居、宋乔生烈士墓、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内涵,多形式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组织10多所中小学学生开展文明祭扫活动,拓展红色研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全域覆盖、全时在线、全民共享,完成渌口博物馆全面布展,建设王家洲古槠树公园、渌江岸体育公园,将区文化馆打造成株洲文体协会基地。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推进“门前三小”示范工程建设,用好农家书屋、街头艺术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在乡村开展党的二十大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选树活动,扎实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等乡村文明行动。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作用,通过积分制、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志愿服务、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弘扬淳朴道德风尚。
巧用多元手段,打好文旅融合“组合拳”。坚持用好载体、建好项目、做好服务,推进文化和旅游事业融合发展。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做好“以赛兴城”“以节促旅”的工作,传承传统文化,策划举办小年夜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元宵喜乐会、油菜花节、风筝季、我们的节日·端午2024株洲·渌口龙舟邀请赛等活动,引流135余万人次来渌参加活动,拉动消费。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大力实施项目攻坚,以朱亭古镇“五号山谷”品牌民宿为引领,加快经世文创部落、王家洲乡村美术馆、地球仓、紫湖归心谷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百里湘江精品旅游路线。积极挖掘工业旅游资源,活化利用渌口区淦田镇白鱼村矿坑遗址,成功引进株洲渌口崖壁野奢酒店旅居综合体项目。优化服务效能。完善文旅产业配套,采用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补齐“吃、住、行、游、购、娱”存在的薄弱环节。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持续推动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成65公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工程310处,新增年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
原文链接: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4/11/07/146419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株洲市石峰区:党建引领基层“微治理”
- >>下一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丨长沙市开福区:巧用党建“金钥匙” 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