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六尺巷里明争让
发布时间:2024-11-19 来源: 安徽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城区西南一隅的六尺巷,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篆刻在六尺巷口的一首古诗,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回复家人因地产生纠纷所作。六尺窄巷无疑是传统中国将“以和为贵”的善意充盈成最宽阔的街巷,也是新时期将“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一条小巷。
邻里好,赛金宝。六尺窄巷,宽在哪儿?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上。礼让、谦让、容让、承让,自古“让”字传佳话。三千年前的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醒世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曹操在《礼让令》中说“让礼一寸,得礼一尺”,都是讲的这个理儿。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争与让的问题上,我们共产党人深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因而有着更高的品格和追求。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同志成功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当时解放区各界代表抬来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时,他却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躬身科研、只争朝夕,成就惊天动地事,却甘做隐姓埋名人。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共产党人到底该“争”什么、“让”什么。
在担当作为上争先恐后。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前行路上锐意进取、勇攀高峰,正是这样一股“闯”的精神、“拼”的干劲,推动了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怕事、能干事、干成事。要强化创新突破的意识,敢于从“本本”上走下来,敢于从“框框”中跳出来,以蓬勃之朝气、创新之活力,勇当新时代的“赶路人”,交出不负人民的“新答卷”。
在急难险重中勇争一流。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是我们党伟大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最重的担子是试金石、磨刀石,也是铺路石,急难险重任务最是考验人、锻炼人,也成就人。党员干部要保持吃苦在前、拼搏在先的精神风骨和意志品格,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接“最烫手的山芋”,在困难之中强筋骨,在拼搏之中见党性,争当越险越进、越难越强的勇毅奋斗者和坚定前行者。
在功名利禄上主动谦让。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名利观,看重党和人民的利益,看轻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名利上淡泊、谦让,在为政上廉洁、自律,在工作上走前列、争先进。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取最大福祉,为社会创造良好效益,共同建设美好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创新创业的丰硕成果。(石台县纪委监委驻县委办公室纪检监察组 周小丽)
原文链接:http://www.ahjjjc.gov.cn/lzsp/p/1223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廉政时评】领悟六尺巷里的“和”文化 助力基层治理
- >>下一篇: 云纪时评: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