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信物 | 陕甘宁边区的盐厂秤砣
发布时间:2021-07-24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奇
图为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红色信物”——铸有“边区盐场堡盐厂”的秤砣。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关乎国计、维系民生。早在1934年,陕甘宁边区便创建了第一个红色盐厂——盐场堡盐厂,盐成为了当地百姓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此后,为完成中央下达的捞盐生产任务,八路军和百姓一同扩建盐厂,共修筑盐田1094亩,不仅满足了内部供给,还成为边区财政的重要来源,突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了边区军民的集结号,军民齐动员,老少进盐田。“秤砣兜里坠、抱着杆秤睡”,这是当年盐厂司秤员嘴里的顺口溜,曾经几十个司秤员此起彼伏喊秤的场面甚是壮观。而食盐交易中曾使用的秤砣,则见证了边区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艰苦岁月。为获得更多的急需物资,食盐必须外销。由于当时全国计量单位制不统一,边区群众使用旧制秤,即1斤等于16两,约600克,而西安等地商人使用市斤秤,即1市斤10两,等于500克。交易过程中,有人借助度量衡弄虚作假、克扣舞弊,严重影响边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食盐外销的经济收益。
一杆秤,称出了公道,也安定了民心。1942年4月,定边县盐场堡村口的一张布告前围满了百姓,这是关于统一边区度量衡的布告。为了食盐买卖公平,规定1斤16两,1斤重合500克,标准秤为边区木杆秤。边区党组织和政府统一度量衡,就是要杜绝“大秤进小秤出”情况的发生。从此,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1937年至1945年,边区食盐产额共计达200多万驮。除自身内部消费外,外销达180余万驮,约十万吨,可折合小米156.7万多石。食盐外销换回了大量边区所需的物资,有力支持了边区财政和抗日战争。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毫一厘系民生。正如歌曲《江山》唱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正面铸有“边区盐场堡盐厂”七个大字、斑驳锈迹的秤砣,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心系民生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定边盐场堡长期负担着陕甘宁晋等地的食盐和工业盐供应,其税利贡献曾占定边地方财政收入的70%以上,成为地方建设的排头兵,有力保障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经过70余载不懈奋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大国,斗米斤盐、食盐短缺早已成为历史。接续奋斗,探索创新。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pl/202107/t20210721_246480.html
- >>上一篇: 画里有话 | 中国速度 领跑世界
- >>下一篇: 画里有话 | 团结一心 五环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