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底的光
发布时间:2021-11-13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近日,十二集纪录片《紫禁城》在北京卫视播出,融入了苏东坡诗词的国风歌曲颇受观众喜爱。东坡的诗词从来不缺读者,东坡是个有趣的人,他总是能将暗含悲愁的生活过得有情趣,而东坡的诗词中也颇有理趣,我们不妨读读他的理趣诗。
旷达是苏东坡性格的底色,这源于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东坡写诗赠与刘景文时,已年过半百、两鬓斑白,而刘景文比东坡还大了几岁,经东坡竭力保举才获小小升迁,东坡却勉励友人,虽然荷已尽,菊已残,但这秋末冬初时节亦有可留恋的景色啊,你看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岂不可爱,人生也是,年过半百也有好景在前,并非只有一片萧索。这首诗后两句独出机杼,道出生生不息之劲美,让人感悟到百折不回、老而弥坚之哲思。
苏东坡爱与人开玩笑,有时候将玩笑开到了诗里,却别有趣味。在《题沈君琴》中,苏东坡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语气很轻松,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欲听得一曲美妙的琴曲,仅靠琴弦或手指均不行,必须合二为一,但终究还要靠弹琴者熟稔的技艺及充沛的思想感情,这说明了一切高超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缺一不可,更进一步而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客观上必备的一定条件外,尤需要个人的努力奋斗。
苏东坡的学识,是天赋加汗水磨砺而成的。即便成名后,他仍以抄书为功课,六十岁的时候,在梦中还有被父亲提问的恐惧。东坡有一首很出名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其实是一首题画诗,诗意细致入微,将美景呈现在眼前。此诗首句尤其妙,我们也能从中读出一些理来,为何用一“先”字,因为鸭子爱水,终日游于其间,自然能敏锐地感受到水温变化。这启示人们,凡事必须具体而深入,对事物的变化做到洞察秋毫、了如指掌,只是大而化之便会空洞无物,是难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苏东坡最爱西湖,在杭州为官时曾疏通西湖水道,为西湖“梳妆打扮”,使之更增色彩。有一日东坡与同仁泛舟湖上,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管是“晴”也好,“雨”也好,事物总有美好的一面,如何能发现事物之美,在于以何种心态去观察而已,正因他胸怀宽广、容纳万物,才能不移其志趣,不改其本色,坦然面对世间风雨。
说到苏东坡的理趣诗,当然少不了那首最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此诗作于从黄州改迁汝州时,由友人陪同游览庐山有感而发,横处观来,山岭绵延逶迤、连环不绝,山峰侧处看去,峭壁突起、耸入云端,到底哪道风景才是庐山呢?这其实都是庐山。东坡笔锋一转,又翻出新境界,若要不受位置局限,便要跳出局部看整体,当有高出一层的眼光与思考,这哪里是在说庐山,分明是在说我们的人生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出这句词的苏东坡,不久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东坡完成了一次人生的突围,此时的东坡无忧无惧,风波定与不定已不再挂怀,只要存得趣味在,处处皆生清欢。
“山头斜照却相迎。”那道光,来自心底。(蔡相龙)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lswh/shijian/202111/t20211108_2539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长图丨北风潜入悄无声 未品浓秋已立冬
- >>下一篇: 四横:宦官乱朝四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