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评】培育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发布时间:2022-02-19 来源: 上海市纪检监察网站 作者:佚名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新时代,塑造和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的人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即为什么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以及如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培养好、选拔出、使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厘清这些问题,对全面开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事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关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事关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德才兼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新时代,我们既有重大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要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育一大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才,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要结合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我们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要能够使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榜样,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实践紧密结合,注重总结、提炼实践中的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要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要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以及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国家战略需求而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行动自觉。
提高人才工作效益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历史。
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积极延揽、培养和激励知识分子,锻造了一支愿意献身革命的红色人才队伍;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积极争取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大论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战略、新举措,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而言,要充分利用好党中央的人才政策,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以及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制度和机制,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才工作效益。
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支持平台等多个层面:
第一,通畅本硕博阶梯化学科体系设置。
高校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长期面临本科招生人数不足、选拔渠道单一化、本硕博贯通不畅、重课堂而轻实践等问题。新形势下,要着力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探索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机制,构建全学科、阶梯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
第二,打造内容丰富、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要加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整体性研究,开发和设置更多关于党中央最新精神学理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继承发展的课程和教材。
第三,创设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研究交流平台。
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能够有效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要积极创办规模大、频次多、质量高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以及能够在国内外形成广泛影响的智库、研究中心等,并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辈、专家对青年学者进行专题培训。
助力成长成名成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要从育才、用才和爱才等方面着手,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第一,发挥用人主体主观能动性。
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信任和包容,充分发挥人才自主作用,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
第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特别是,要探索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优化人才评价方式,帮助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成长、成名、成家。
第三,构建合理人才梯队。
比如,大力引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形成教学分工明确,老、中、青相互配合且梯度合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学和研究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用武之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之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代,培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马津润 丁晓钦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shjjjc.gov.cn/2015jjw/n2232/u1ai898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深刻理解“零容忍” 绝不能有侥幸心理
- >>下一篇: 【清风时评】“不同者”团结为“共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