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时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制内参 > 正文

画里有话 | 顺应自然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2-04-23     来源: 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2021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城墙因受强降雨影响发生局部坍塌。图为近日,工人师傅正在修复古城墙。 侯林茂 摄

  

  为迎接国际古迹遗址日,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小朋友变身“小小考古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瓷器修复。 洪晶晶 摄

  江西景德镇就御窑遗址各申遗要素环境整治、监测措施与对策召开研讨会,江苏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策划“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湖北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邀请知名气象专家讲述气候变化给古迹遗址保护带来的影响……“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到来之际,多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文物古迹遗址保护事业。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遗产与气候”,旨在呼吁各国进一步构建可持续性遗产保护行动目标与体系,以应对日渐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

  历史长河中,气候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并在无形中塑造许多非凡的遗产。比如,在我国古代,长城以内是温暖湿润的华夏腹地,以外是广袤的游牧地带,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群体常年在此拉锯争夺,催生了万里长城这一规模最为壮观的军事遗产。

  如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正面临气候的诸多挑战。2019年,意大利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遭遇罕见洪灾,圣马可广场变成一片汪洋。去年,我国山西晋中平遥古城受强降雨影响,城墙内墙局部坍塌长度达25米。无数我们正在亲眼见证的事实表明,气候对于未来文化遗产管理保护工作的影响愈发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气候变化下的世界遗产与旅游业》报告称,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世界遗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文物古迹遗址的管理保护工作既需要大众参与、共同守护,又需要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近年来,从塞罕坝打造一碧万顷的绿色遗产新景观,到有200多年历史的凤堰古梯田以自然风光当“展厅”,让当地群众在青山绿水间实现脱贫致富,我国在推动遗产保护工作适应气候、顺应自然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充分认识气候之于遗产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传承前人留下的文化血脉,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也是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张培)


原文链接:http://www.jxdi.gov.cn/xcjy/lzst/202204/t20220418_10012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