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塞罕坝精神”背后的“三力”与“三心”
发布时间:2022-06-22 来源: 贵州党建云 作者:佚名
近日,重温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使我深有感触。该剧紧扣塞罕坝三代“造林人”的奋斗史,讲述了林场创业者伏冰卧雪、艰苦奋斗,用青春热血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是塞罕坝三代“造林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漫长接力,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赓续。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读懂“塞罕坝精神”背后的“三力”和“三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最美青春路。
读懂“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坚定力”,凝聚“信仰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曾经的塞罕坝天寒地冻,风沙酷烈,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建场初期,塞罕坝人以天为“床”、以地当“房”,顶着凛冽寒风,在白雪荒原育苗造林,让一种精神扎下了根。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力量,塞罕坝人爬冰卧雪不觉苦,风餐露宿不畏难,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以青春“星火”,点亮信仰“明灯”,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读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实干力”,凝聚“奋斗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凡事兴于实而败于虚。”回首往昔,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一代”,历经十载,栽种60多万亩树木,让荒山换了人间。然而,“雨凇”和“旱灾”的叠加,让林场十几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没被击垮,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超凡的意志,用了20年时间,造林96万亩,再次竖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塞罕坝的建设历程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也是永不言弃的奋斗史。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拿出务真求实的干劲儿,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接续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创造新的业绩。
读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志学力”,凝聚“笃学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的法宝,好学才能上进。”林场建立初期,缺乏高寒、高海拔造林经验,春天栽下的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不足5%。为了突破难关,塞罕坝人在失败中找经验,从零开始育苗。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攻克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实现了创新发展的自我超越。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勤奋向学的精神状态,不怕吃苦、不畏艰难,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成为所在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在这片土地上,三代“造林人”留下了他们奋斗的青春和无悔的誓言。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从塞罕坝人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以“三力”和“三心”为精神坐标,找到心中“美丽的高岭”,书写新时代年轻干部“最美的青春”。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cmsFront/contentFront/105000/11201050/162432999958000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兴仁市“四环相扣”打造村级后备干部“全成长链”
- >>下一篇: 贵州晴隆:晴隆:“党小组+网格组+十联户”创新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