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滩地”到“网红村”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2-06-22 来源: 青海党建网 作者:佚名
“几年前,我们这里还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放眼望去,全是荒山荒坡,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为生,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3月14日,蔡有鹏向记者回忆着自己家乡的过去。作为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田家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也亲历和参与了村子的巨大改变。
如今的田家寨村变了模样,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背后经历了许多故事。
改变要从2016年开始说起。田家寨镇党委看到了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萌生了发展旅游业的想法,及时成立千紫缘中心党委,在中心党委的引导下,建成青海千紫缘种植园,流转村里80公顷的荒滩和盐碱地,探索建立“党支部+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5+”发展模式,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2017年,中心党委吸纳田家寨镇28个贫困村721户贫困户2201名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资金915.7万元,承诺每年按入股资金的10%进行分红。同时,按照“一村一品”总体布局,在田家寨镇28个贫困村开展特色种植,通过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田家寨镇28个贫困村发展枸杞芽茶、火焰参、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超过86.67公顷,合作农户每亩地可增收3500元左右。
由此,村民们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家寨村村民宋启春作为当初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的脱贫户,见证了这几年的变化与发展。由于妻子病逝,自己身体患病不能外出打工,还要独自一人照顾上学的孩子,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但有了产业园以后,他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园区,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有产业扶贫资金分红。
同时,千紫缘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后,游客越来越多,园区因势利导,及时修建乡村美食广场,对外进行承包。宋启春第一个承包商铺,开起了特色餐饮小吃店,他的特色飞饼和烤鱿鱼吸引了大量游客,收入一天天增加,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滋润了。
小卡阳村的脱贫户李生贵朴实地说着家中的变化:“因为身体原因,我没法出去打工,但千紫缘建成后,不光我自己到千紫缘工作,我妻子农闲时也来这务工,每逢寒暑假我女儿还可以到这边实习边打工。通过这几年努力,我家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了。”
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得知李生贵的情况后,产业园主动吸纳李生贵到千紫缘务工,安排李生贵到园区看守工地现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由于李生贵本人踏实、肯干,工作能力得到了园区管理层的认可,如今的李生贵已经是园区基建部主任,每月工资4200元,极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
此外,千紫缘充分发挥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作用,在青海省妇女联合会的支持下,在游客接待中心设立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专卖店,主要销售盘绣、堆绣、藏绣、河湟刺绣、皮绣以及河湟剪纸、掐丝唐卡、手工编织等妇女手工优秀作品,不仅吸引更多游客进行产品体验,更能让游客深层次了解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享受体验乐趣的同时消费文化产品。有效帮助农牧区妇女实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型,带动更多的城乡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和增收致富。
如今千紫缘已然脱胎换骨、绽放新颜。昔日的盐碱地、撂荒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集产业扶贫、智慧农业、科普教育、科研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
“在省、市、区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将整合8个村的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在园区内新建配套用房,不断带动特色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将千紫缘打造成湟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新样板,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今后的发展,田家寨镇党委书记郭守荣信心满满。
原文链接:http://www.qhsdj.gov.cn/html/xjdzz/20220318/284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小桥街道印象:“彤心圆”带来“满堂红”
- >>下一篇: 互助, 七彩袖舞出“国际范” ——打造“高地”建设“四地”蹲点调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