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丰富资源
发布时间:2022-06-28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
●历史实践铸造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创业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领导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在风雨来袭时人民的主心骨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执政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社会作更大更多贡献的担当形象。
●作为形象的内核,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丰富资源: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概念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总体性标记,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标识性符号,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贯通性主干,伟大建党精神的代代传承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永恒性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了百年大党的先进形象。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塑造中国共产党先进形象,对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政党精神对政党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何谓政党形象?简单地说,就是政党表现出的言行呈现给社会和留给人们的一种镜像。社会和人们从此镜像中形成这个政党模样的感知。政党形象不是刻意打扮出来的,如同自然人长什么模样与基因有关一样,政党形象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红色基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
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这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观点。因此,作风具有党的形象塑造的意义。精神与作风紧密关联,党员和领导干部表现出什么样的作风,背后是精神在起作用。按一般理解,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精神一方面由经济基础决定,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个道理对政党同样适用,政党也有自己的精神,政党精神是政党灵魂的体现,发挥着塑造政党形象的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政党逐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政党政治成为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从规律看,凡是对政党形象问题保持清醒认识并注重加以塑造和维护的政党,就在赢得社会认同和民众支撑上居于主动地位,否则就会逃不脱因政党形象破坏而难以立足生存的命运。
每个政党(包括其组织所有成员)都是自我形象的建构主体。伟大建党精神是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形成的,在百年奋斗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主体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形象。社会和人民群众从政党精神观察和认知主体角色。基于这个道理,政党形象不是主观臆造,而是客观存在。
政党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形成就进入动态变化的轨道。简单说就是政党形象会变,关键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糟糕。政党形象变化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一方面,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使党的形象存在维护和再塑的需要。另一方面,先进政党也面临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不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就难以生存立足。
政党精神与政党形象相契合,政党精神表现政党组织和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诉求目标、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品格气质等,是代表政党的一面旗帜。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源头,对党的形象塑造具有决定意义。
党的百年奋斗塑造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
政党形象是一个系统构造,包含多个面相。从时间维度看,1921年创建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小党形象,100年后它塑造了一个大党形象。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从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形象,变化为在14亿多人口的国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形象。百年奋斗历程上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实践,伴随着伟大建党精神代代弘扬的传承过程。党的形象塑造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历史建构是过程性的任务,大党百年形象凸显历史厚度。
百年发展进程中,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壮美的画卷。中华大地上开天辟地大事变演绎出的精彩故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风采。历史实践铸造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创业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领导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在风雨来袭时人民的主心骨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执政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社会作更大更多贡献的担当形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形象在全景式的历史叙事中得到全面展现。历史决议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为百年大党形象奠定了认知依据。历史决议揭示了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为百年大党形象提供了观察视角。历史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为百年大党形象揭示了价值判断。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这些内涵具有时空覆盖的特点。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印上原点痕迹的历史性概念,又是穿越时空的恒久性概念,贯通历史、现实、未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在党的精神发展上就像一场接力跑,从一种革命精神到另一种革命精神都代表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接力棒。中国共产党从伟大建党精神出发,经过一个个站点,结出一种种精神硕果,形成一股股激励力量。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一棒一棒地传递,一程一程地续跑,每一棒每一步都在以伟大建党精神维护和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几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概念并精辟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这样庄严的时刻、隆重的场合提出和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这个重大概念的厚重分量和价值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四种资源
作为形象的内核,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丰富资源。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创造出许许多多锤炼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品格的革命精神,容纳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的精神谱系之中,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充盈满溢,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最鲜艳的一抹亮色。
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概念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总体性标记。与延安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地区、会议、事件和人物命名的精神不同,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以政党为主体的总精神,揭示中国共产党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从概念上理解,各种革命精神具有具象化的特点,伟大建党精神则是抽象化的提炼。各种革命精神体现的具体内容都可以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中找到源头,党的伟大精神的总体性赋予伟大建党精神塑造百年大党总体形象的重大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标识性符号。政党形象评价包含各种参数。历经百年仍风华正茂、拥有9600多万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一面,但这是表象意义上的形象。探究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奥秘则要从质地的内里入手,精神层面的参数才能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各种革命精神视为一个个参数的话,那么,伟大建党精神则是所有这些参数的总汇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辟提炼体现在其内涵的揭示虽然由32个字组成,但核心词语只有8个,即真理、理想,初心、使命,牺牲、斗争,忠诚、人民。这些词是彰显党的性质宗旨、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先进特征的标识,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精髓,亮出了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符号。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贯通性主干。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发展也是精神的历史活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同时构建起精神世界。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破坏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社会革命中,丰富的精神活动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历史实践的延展为这座家园不断增添新的精神花朵,历史的、现实的革命精神共同绽放绚丽光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元精神,它在党创建之时形成,源头的不竭流动形成许许多多分支,在党的百年奋斗中汇成一条精神长河。伟大建党精神以长河主干贯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部实践,从全貌上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形象。
伟大建党精神的代代传承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永恒性动力。历史前进中政党形象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形象塑造始终处于进行状态。党的形象是具体的、实在的、可视的,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反映特定环境的政党形象。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党的伟大精神。每一种具体革命精神对各个历史阶段党的形象塑造都具有代表性,循序渐进的精神创造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发展史的历史长链。伟大建党精神哺育、催生、滋养党的各种革命精神,源头的涌动形成不竭动力。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kll/20220627/7042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把对党忠诚写在岗位上
- >>下一篇: 指引中国法理学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