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为人民服务”
发布时间:2022-09-03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严格执行群众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进行了丰富生动的实践。
不给老乡添麻烦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7000多人的队伍,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面临国民党军事“围剿”、政治上被污名化、经济上被封锁的严峻处境,如何生存发展,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张考卷,需要用实际行动作答。
不给老乡添麻烦,这是中共中央踏进陕北黄土地后,对干部战士提出的基本纪律要求。据时任赤安县六区一乡党支部书记刘景瑞回忆,此前这里的老百姓受尽官兵土匪的骚扰祸害,见了军队就躲。中央红军到来后,老乡们发现:军队中很多人的脚跟都皲裂了,与国民党军队大不相同,人那么多,不进民房,不抢民物,还帮助老百姓担水、打扫院子,一举一动都很有纪律。战士们说着老乡听不懂的南方话,但非常和气。老乡们开始猜测:莫非是老刘(刘志丹)常讲的中央红军来了吗?
刘景瑞大胆凑上前去,问一个背着皮包的军人:“你们是中央红军吗?”“我们是中央‘奉军’……”由于南北方言差异,刘景瑞把“红军”听成“奉军”,不解其意,后边说的话更听不懂了。他迟疑了一下,急中生智地说:“你写一下,你说的话我听不懂。”对方很客气地在小本子上写道:“中央红军北上抗日,是毛主席亲自率领的红军到这里。我是找当地干部买粮食的。”刘景瑞看了之后非常激动。“咱们的红军来了!咱们盼望的救星来了!”人们奔走相告,开始迎接中央红军。
周围3个乡的群众也从四面八方赶来,牵驴拉马,络绎不绝地给中央红军送来急需的军粮,中央红军各连队按市场价格,当场支付给老乡们应得的钱数,公平交易,不欠分文。
红军所到之处,留下很多标语口号。陕北老乡们能够识文断字的不多,他们是从行为举止上来判断这支队伍,从而接受、拥护这支队伍的。
不与百姓争利益
共产党的军队始终纪律严明。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没有给群众添麻烦的任何借口,只有给群众带来实际利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责任与使命。惟其如此,老乡们才称其为“子弟兵”,才会送子送夫去当兵。战争打响后,他们组织担架队、补给队支援前线,义务养护伤病员。
1938年夏秋之际的一个深夜,山西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民郭建仁听到院外有响动,未敢张望。次日一早,郭建仁开门发现门前场地上或躺或卧着200多名八路军战士。这是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从临汾进驻沁县,转战晋东南,行军途中,为了不给老乡添麻烦,就和随行人员睡在了老乡门外的场地上。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政府完全断绝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供应,并对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都面临日渐严重的生存危机。
危机面前,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依然纪律严明,不与百姓争利益。1942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春荒严重,老乡们采集杨树嫩叶、榆树钱钱(蓓蕾)为食,部队也不得不采集野菜和树叶补充伙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环境下,野菜、树叶也成为特殊物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示政治部发布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不得采集村庄附近的野菜和树叶,要把它们留给老乡。
群众得知这个训令后,派代表找到军区司令部,要求收回该训令。群众纷纷表示:抗战以前,我们穷人没有吃树叶的权利,因为山上的树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不准穷人捋树叶。八路军来了,实行减租减息,穷人才能上山捋树叶了。可是,眼下闹饥荒,为我们争得民主权利的八路军,自己却不能上山捋树叶,这怎么行呢!
聂荣臻亲自向群众代表解释,这是八路军的纪律,不给群众添麻烦,不与百姓争利益。同时告诉好心的群众,部队正在想办法生产自救,努力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军民之间竟然为捋树叶度春荒而相互谦让,但这也是一个让人倍感振奋的故事,军民一心,其利断金。之后,共产党领导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人民群众是阅卷人
1941年6月,陕甘宁边区县长在政府小礼堂举行联席会议时遭遇自然灾害,有多人受伤,事情传到边区老百姓耳中,他们并没有表示同情,还议论纷纷。毛泽东得知后,指示有关部门:不要为难老乡,这事要详细调查一下。随即,西北局宣传部部长李卓然带队,组成6人考察团,深入边区调研,详细了解农民实际生活状态,最后写成调查报告,真实地反映了1941年上半年以来边区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
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生存危机,共产党人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1942年的生产任务是每个公家人当年一半的口粮需要靠自己生产劳动所得,这样就可以至少减轻农民一半的负担。生产劳动的方式方法,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然后将劳动成果折算成小米。完成任务定额后,则可以多劳多得,公私两利。
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的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一块菜地,那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亲自耕种的田地,距离不远处,是朱德的菜地。
周恩来、任弼时、叶剑英都练习纺纱,他们还带头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纺纱比赛。任弼时纺线既多又好,获得纺线比赛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在他们的影响下,延安革命队伍里每一个公家人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农民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军民联合,共克时艰。
1942年,中央号召开展全面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要求各级各类机关、学校、军队通过开垦荒地,多种经营,生产自救,逐步实现耕作3年或2年,有1年余粮的目标。
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陕甘宁边区当年垦荒面积超过100万亩,其中军队承担20多万亩,约占22%以上,其他机关、学校承担近20%。同时,减少和降低“公家人”对于公粮供给的依赖度,边区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
后来,毛泽东回顾这段往事时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532102.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