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打好种业翻身仗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 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2020年10月14日,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测平均亩产量达802.9公斤,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收割用于测产的海水稻。徐劲柏 摄
2021年2月26日,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将嫦娥五号“旅月”稻种种到土里。(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探月种子’已种下,静待发芽!”自从2月26日播种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密切关注着这批珍贵的水稻种子。这些种子是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升空,完成我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事实上,嫦娥五号的“种子”乘客除了水稻,还有苜蓿、燕麦、拟南芥、花卉等各类植物种子共30余种。
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在航天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把这么多种子带上天?为什么说小小的种子里可能蕴藏着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的“金钥匙”?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让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问题,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源头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化这一任务要求,把“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谋划。
目前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部分的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我国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为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保障和支撑。
“总的来讲,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
小麦和水稻品种实现完全自给,中国人端中国碗,中国碗装中国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当前生产和消费的小麦分别占全球的17%和16%。在育种方面,在我国科研人员数十年的研究下,优良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小麦单产和总产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为3.68亿亩,到2020年小麦播种面积为3.41亿亩,10年中减少了2700万亩。与此同时,小麦总产量则从1.19亿吨增长到1.32亿吨,总产量增加了1300万吨。
“一减一增”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从单产看,2011年我国小麦平均单产322.55公斤每亩,2020年增至382.8公斤每亩,增长了60公斤,增幅18.68%,年均增长1.87%。从品种看,生产品种全部自主,自主率100%,良种率当前已经超过97%,生产用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作为我国的另一大口粮,数十年来,我国水稻种业一直不断创新,保持全球领先优势。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利祥对此深有感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水稻亩产200公斤左右,而现在已经达到了1000多公斤,靠的就是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持续创新。”
当前,我国水稻已经育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品种,比如该集团培育的早稻品种“中组143”,在连续两年气候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了百亩机插示范方平均亩产678.64公斤、660.9公斤的高产,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51亿亩,比上年增加573万亩,增长1.3%。大米产量为1.49亿吨,比上年增加200万吨。
“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已超过95%,特别是两大口粮——水稻、小麦,100%自给。外资企业仅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3%左右,进口种子用种量只有0.1%。”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
玉米、大豆等品种单产水平不高,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大豆曾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大豆消费的大头依赖进口。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豆产量1960万吨、同期进口大豆10033万吨。
同时,我国玉米进口也在增加。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11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5.7%。
“我国人口众多,对油料的需求较大,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豆种植面积有限等原因,造成了大豆依赖进口的情况。”孙利祥告诉记者,玉米起源于美洲,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但消费巨大,因而如甜玉米等就需要从国外进口。
目前我国大豆、玉米两类农作物单产水平不够高,也是造成依赖进口的原因。据了解,我国当前大豆单产约130公斤,玉米单产约420多公斤,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此外,我国长期以来在水稻、小麦等口粮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资源相对有限,生物育种等技术应用也存在不充分等问题。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种子进口额4.35亿美元,出口额2.11亿美元。此前的2018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7.2万多吨,进口额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2.28亿美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对优质肉禽蛋奶、渔业生物、瓜果蔬菜的需求不断增长。然而在这方面,我国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差距。
据了解,目前我国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耐储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较大,超过了50%。而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特别是在我国餐桌常见的白羽肉鸡,其祖代种鸡主要还是依靠进口。
“目前我国种子供给是有保障的。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种子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
“在有没有、保生存的一些品种方面,我们没有问题;但是在好不好方面,有很多品种我们确实差距很大。”唐仁健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背后体现的是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无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农民增产增收,都必须打造好农业“芯片”,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事实上,种子的质量不仅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口味和品质等,还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作物的问题等,背后体现了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不足就容易受制于人。
在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看来,种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而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
科技创新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戴小枫认为,我国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键技术应用,比如三系配套杂交育种,在水稻、玉米上已成为一种普及度非常高的技术,但在畜禽、水产、蔬果品种上的发展和应用还很不平衡;二是一些前沿高新技术发展不均衡,例如,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应用得很普遍,但是像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技术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三是有些共性技术我们拿来用得很好,但底盘技术,也就是技术的原创权不在我国。
“农业有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周期,种业投入大、时间长,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大。”孙利祥介绍,从周期来看,一般的品种育种周期长达8年,而水果的育种更是长达20年,这中间需要持续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建设、拓宽技术路径、培育市场主体,合力打好中国种业翻身仗
“与嫦娥五号一同升空的是‘航聚香丝苗’稻种,其‘父亲’‘母亲’同样来自太空育种。”提起刚刚种下的这批“上天”种子,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介绍。
据了解,嫦娥五号之所以携带30余种种子实验材料上天,正是希望通过太空的特殊环境完成深空诱变,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广适、性状突出的新品种。
中国的航天诱变育种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官方通过审定的新品种超过200个,培育的蔬菜、花卉、林草等植物新品种累计种植推广面积超过240万公顷。当前,加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航天诱变育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除了拓展技术创新途径,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还应当打牢基础和培育主体。”孙利祥认为,抓好种子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至关重要,“有的品种优质但不高产,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因而需要国家层面进行保存。”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基地。现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容量为40万份,保存着44万份种质资源,新的资源库今年将建成使用,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数据显示,近五年间,我国种子相关企业的年均注册增速达13%(全部企业状态)。以工商登记为准,2020年我国新增超14万家种子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达历史最高。“需加强政策引导扶持,鼓励开展校企合作、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打造以现代种业集团为龙头,专业化种业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孙利祥说。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表示,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畜禽品种审定制度,提高种业市场准入门槛,严厉打击套牌等侵权行为,为种业原始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更好更优的环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1-03/04/content_8400095.htm
- >>上一篇: 深度关注 | 我是红色讲解员
- >>下一篇: 深度关注丨疫情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无人经济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