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发布时间:2024-09-24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面国旗升起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普通群众设计出的五星红旗
1949年7月,一则题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的消息相继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其中明确提出了国旗应体现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和形式、色彩等设计要求。仅一个月零五天,筹备会便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应征国旗稿件1920件、图案2992幅。
在评选委员的精挑细选下,38幅备选作品被编入《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全部提交给了政协,最终的方案将由政协来确认。
在经过第一轮投票后,三号作品赢得了众人的青睐。这幅作品名为“复式第一号”,底色为中国传统的大红色,左上角有一个鲜明的五角星,而在五角星的下方有一根黄线,代表“黄河”。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幅作品中间有一条横线,会不会被解读为‘分割线’”。
在综合考虑下,三号作品被放弃使用。
就在这时,一幅早已被淘汰的作品引起了著名戏剧家田汉的注意——底色为红色,左上角有一颗印有锤子跟镰刀的大五角星,右边环绕着四个小五角星。
创作这幅“红地五星旗”作品的叫曾联松,是上海的一名普通财务工作者。
7月的一天,曾联松在报纸上看到了征集国旗设计方案的消息。彼时的7月很炎热,就在他看着天上的星辰入神的时候,脑中突然灵光一闪:“人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就是伟大的救星吗?”想到这里,曾联松的心情非常激动,赶紧画下了设计方案。最初,他将小五角星的数量设计成4颗,想把它们放在红旗的中间位置,但是当他设计出草图以后,发现视觉上显得拥挤、狭促。
直到有一天,曾联松试着把5颗五角星全都移到了左上角,顿时觉得眼前一亮,旗帜仿佛由左上角的“金星”照亮,整个“中国版图”都坦荡开阔。随后,他将周围4颗小星的一个星尖,跟左上方大星的中心点连成一线,展示的是全国人民的核心点。
当毛泽东看到这幅作品后,夸赞道:“这个图案表现是我国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都要大团结!”
就这样,曾联松的作品成为国旗的初稿。最终,经过商讨后,“红地五星旗”左上角那颗最大的五角星中间镶嵌的锤子和镰刀被去掉,“五星红旗”被确定下来。
高耸入云的国旗旗杆
1949年9月14日,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召开后,北平市建设局局长赵鹏飞行色匆匆地找到局里的技术负责人——林治远。
时年36岁的林治远接到了一个重任:设计打造开国大典上升国旗的旗杆!
开国大典对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稍有差池就可能会搞砸整个大典,林治远一下子觉得身上担子沉甸甸的。
当时距离开国大典还有半个月左右,有两个难题摆在林治远面前:设计旗杆的规格并找好相应的材料制作;添加电动按钮。
第一个难题是来自上级的要求:旗杆要在天安门的中轴线位置,和天安门广场的高度齐平。
天安门的高度有35米,但在那时,中国百废待兴,许多材料都很难找到,何况是制作35米长的旗杆材料?为此,林治远挠破了脑袋,想尽办法找材料。所有人都动员起来,只要是细长的铁管都可以作为旗杆的备选材料。
这时,林治远发现了当时北平自来水公司送来的自来水管,其直径很适合旗杆的规格。林治远灵机一动:既然找不到那么长的材料,不如用自来水管拼接起来!
然而,当时自来水公司的水管参差不齐,可以用作旗杆的只有4根,无论怎么拼接,最高都只能达到22.5米。
于是,林治远请示上级。上级一开始还不打算同意,后来经过试验后,发现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最终才选择了林治远的方案。
万无一失的升降装置
第一个难题解决了,第二个难题随之而来。
原定方案是采取人工手动升旗。但有人建议,在天安门城楼设一个电动开关,让毛主席按电钮升起国旗。虽国内无先例,但林治远决定试一试。
林治远立即请来北平市建设局工程师梁昌寿等人,夜以继日地研究自动升降装置方案。
为了解决电线铺设难题,施工人员将电线从广场旗杆下穿过长安街预埋的钢管,然后跨越金水河,顺着天安门城楼往上,再转至城楼中央,与控制开关连接在一起。
电线铺设的难题解决后,自动升降装置便成了最大的问题。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国旗能够自动升降;二是升旗速度要与国歌演奏时间高度契合;三是国歌奏毕,国旗要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林治远和梁昌寿反复安装调试,终于获得成功。
1949年9月30日上午,自动升降装置安装完毕,经检验确认运行正常。随即,施工人员拆除了旗杆四周的脚手架。
下午,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受周恩来总理委派,亲临现场检查验收。不料国旗升到一半时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电源出了问题。于是,当即成立人工升旗预备队,并派几名护旗兵守在旗杆下。
到了晚上,林治远、梁昌寿还不放心,又做了一次试验。万万没有想到,国旗升到旗杆顶端后,马达没有自动停止运行,将一面试验用的国旗绞进了旗杆顶端的滑轮里。当时,脚手架已经拆除,现搭架子已经来不及了,20多米高的旗杆也没人能爬得上去。现场工作人员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最终,在善攀高的棚彩匠马氏兄弟的帮助下,大家才把国旗从滑轮里取了出来。
而后,林治远、梁昌寿立即动手检修,又反复试验,一直忙到10月1日6时。确信隐患完全消除后,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10月1日15时,开国大典正式开始。在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迎来了升国旗的庄严时刻。
毛泽东转身走到升旗电钮前,站在一旁的林治远悄声说:“把电钮向右转动一下就可以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毛泽东扭动电钮后,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8938.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一名女飞行员的“视界”之变
- >>下一篇: 【《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200人的演奏没有错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