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揭东: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
发布时间:2024-11-10 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宝山明珠耀耀闪,豆干卤鹅中华鳖;甘蔗番薯西洋菜,香甜可口人人爱……”在近期举办的揭阳市揭东区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云路镇农产品展销区滚动播放着“土特产”顺口溜,现场摆放着鲜美粉糯的鹅肝、紧实爽口的鹅肉、肥厚筋道的鹅掌,特制的卤料散发出浓烈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揭东区地处潮汕腹地,青山环抱、林水相依,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土壤生态孕育出埔田竹笋、玉湖炒茶、东寮芋头,以及具有潮汕特色的菊花糕、糖葱薄饼、糕烧番薯等特产。为深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写好“土特产”文章,近些年来,揭东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借智引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优质“土特产”兴村富民。
全盘统筹——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揭东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以全区“一盘棋”高位统筹谋划,深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建立13项配套政策、用地、资金、科技等机制措施。持续推进竹笋、炒茶、油茶3条农业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淮山、芋头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6个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出25个远近闻名的优势农产品。建立区委书记带头抓的领导小组机制,做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四篇文章”,推动竹笋、炒茶、油茶经营规模达5.5万亩、3.7万亩和0.7万亩,吸引从业人员达2.7万人。
出台实施《推进揭东区农产品走进大湾区行动方案》,以及一系列扶持奖补办法,着力打造“揭农尚品,尝鲜揭东”品牌,推动名优农产品源源不断直供大湾区。突出抓好品牌推介,以春茶、夏笋、秋收、年货为主题,举办春茶文化节、竹笋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文旅消费节等系列全区性农产品推介会,累计为企业免费提供展销平台200多家次、吸引群众参观约40万人次,产销对接交易额约700万元,意向投资金额达10.4亿元。
“自从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广草菇种植项目以来,我们村食用菌年产达1800吨,产值3650万元。”白塔镇塔北村党委书记洪纯波高兴地说。
揭东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各村党组织动员村民把撂荒土地拿出来,统一向村集体流转,再由村集体依照有关规定开展招商。全区29家农业龙头企业,2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28个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把单家独户的资源要素组合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借智引力——农产品规模效益双提升
“这里原来是一片低洼地,逢雨必浸,新引进的大棚水培蔬菜技术,是离地高设管道水培种植技术,受地势、土壤、天气的影响较小。”在龙尾镇高明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高明一号”项目处,广东省教育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胡浩伟介绍。
为破解部分边远村、产业薄弱村的发展困局,揭东区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依托省、市等对口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208个帮扶项目,不仅满足了新型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还增强了村集体经济自主“造血”功能。
玉湖镇东寮村芋头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因土壤病毒和病虫害等问题,严重影响品质与产量,被称为“走不出村子”的芋头。
面对制约培育壮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技术难题,区镇两级服务驿站结合各镇村产业,举办农技知识讲座、种植技能培训会等,积极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培训。牵线镇村党组织加强与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栽培试验基地,研究突破深加工关键技术,促进农产品实现种植规模和产出效益双提升。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农户+直播”发展模式,组建“电商支农团”,打造7个电商培训基地。邀请来自阿里巴巴、拼多多、抖音、淘宝直播等知名电商平台的专业讲师送课下乡,让农户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同时还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创业青年变身“新农人”,拿起手机当“新农具”,把家乡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农旅融合——多元发展共促乡村美
绿水映茶山,竹海藏清幽。在埔田镇,万亩竹林以及点缀其间的芋园、果蔬园、兰花园和茶舍,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以“土特产”为支点,揭东区加强农旅资源统筹规划,发挥望天湖、市外桃园、万竹园等景区的驱动效应,联动餐饮、住宿、露营、农趣体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沉浸式旅游,为农旅平台带来“大流量”。
既让“土特产”走出去,也吸引游客“走进来”。结合“烟花火龙”“灯杆彩凤”“火把节”等丰富多彩的习俗节事,以及“四点金”“下山虎”等各具特点的村落建筑,揭东区打造火热出圈的“潮汕民俗文化+土特产”农文旅品牌。以潮汕“工夫茶”、特色小吃、手信美食等“土特产”为亮点,在游客聚集地举办“芋王”争霸赛、“笋王”争霸赛、揭东十佳手信评选等趣味活动,串联农文旅融合的精品旅游路线,让本乡本土的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原文链接:https://www.gdzz.gov.cn/zgxc/gddt/content/post_218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韶关仁化:一个粤北山区县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样本
- >>下一篇: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以服务温度助推幸福“满格”